因建设需要拆迁中学、小学的,应当事先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并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学校布局、性质、规模负责重建,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正常入学。
第三十一条 本市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中央和外地驻本市单位新建住宅或者成片改造、扩建住宅,必须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配建或者扩建中学、小学,并与住宅同时交付使用,或者向住宅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缴纳住宅建设配套费,由区、县人民政府从中提取一定比例负责统一筹建中学、小学。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学校环境不受污染。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设施,不得在学校门前摆摊设点,不得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
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出租、出借或者改作他用。如确有特殊需要,将校舍、场地出租、出借或者改作他用的,应当先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向学生传播反动、淫秽物品。禁止利用学校进行封建迷信和其他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三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
第三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努力增加投入,优先发展师范教育,使师范教育的规模和设置能够保证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师资。
鼓励品学兼优的初级中等学校和高级中等学校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组织其他高等学校为实施义务教育培养师资。师范院校毕业生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到中学、小学任教并实行服务期制度,任何单位不准截留改派其他工作。鼓励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学任教。
第三十六条 小学、中学的教师和职员,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师德,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小学、中学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
不准将不具备教师条件的人调入学校任教。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