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使用经国家或者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教科书。
经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按照批准的改革试验方案办理。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防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应当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第十九条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施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对品行有缺陷、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少年应当给予帮助,不得歧视;不得随意责令学生停课、转学、退学,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第二十条 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文字。
第四章 实施保障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实施义务教育规划,确定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和完成规划的期限、措施。区、且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市人民政府的规划制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方案。
第二十二条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区、县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边远、山洼地区应当创造条件设置寄宿制学校。普通初级中学和初级中等职学技术学校的设置,应当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和地理条件相对集中。
小学、中学的开办、合并、搬迁、停办,由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向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儿童检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为盲、聋哑的弱智的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或者组织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中学、小学随班就读。
第二十四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雇佣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