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企业是技术改造的主体,要增强内在动力,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技术进步机制。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和地区(行业)规划的范围内,企业可以自定项目、自筹资金、自我改造。技术改造的重点是:有优势、有经济规模的企业;目前虽然有困难但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有市场的资源开发型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发好的产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技术改造的管理,要从过去的以审批项目为主转到政策引导、宏观管理方面来。
(二十九)多渠道筹集技术改造资金。采取企业自筹、联合投资、银行借贷、出售企业产权、社会筹集和吸引外资等方式,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三十条)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九五”期间,地县工业的技术改造规模,由“八五”期间的80亿元增加到250亿元以上。
(三十一)将省级技术改造资金的40%用于地县工业,择优扶强,培育地县工业中的优势企业。
(三十二)为培植全省的支柱产业,开发一批新的产品,省政府将安排一定数额资金,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贷款贴息。各地县也要参照此做法,安排资金支持开发新产品。
六、全面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管理
(三十三)加强企业管理是投资少、见效快的现实选择,主动权完全在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要面向市场,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以资金运用为主线,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为中心,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构,形成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十四)企业要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要合理利用资源,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强化营销手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销率;四是搞好服务,提高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十五)要注重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一是重视投资效益,经论证投资效益低于银行同期利率的项目原则上不得立项开工;二是现有资金要优先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三是要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四是要盘活固定资产存量,提高运用效率。
(三十六)继续深入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以《云南省工业企业管理规范》为指导,实现科学管理为方向,进一步夯实企业基础工作。当前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现场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营销管理,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办法。
(三十七)要继续抓好扭亏增盈工作,落实责任制。行之有效的扭亏措施,如减补创亿、提前支付亏损补贴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等,要继续贯彻执行。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闭或停产整顿,进行结构性调整。在强化企业的激励机制的同时,强化企业的约束机制。凡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职工重大伤亡,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要依法追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相关人员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