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植物多样性是人类食物需求多样性的基础。全球已知高等植物约27万种,其中仅有约150种由人工大面积种植。人类食物的90%源自20个物种,人类营养的75%来自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7个物种,其中前3种又占70%以上。我国是世界八大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大量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大豆、水稻、大麦、茶叶等。中国农科院收集的野生大豆植株标本达4000多份,还发现了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性强、丰产的遗传资源;在西藏收集的作物达30多种,品种资源达14780份。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尤其是作物近缘野生作物种质的多样性,为人类生产和发展多样化的食物奠定了自然的、宝贵的基础。
3.植物种类和种质资源的消失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全球环境恶化,大量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许多对人类有潜在食用、药用价值,可为工农业提供原料的植物资源正濒于灭绝。据统计,世界上高等植物遭到灭绝威胁的大约有2-2.5万种,占现有27万种高等植物总数的10%。目前,全世界每天至少有一个物种在灭绝。物种的消失意味着可用植物资源的绝对减少,直接危及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要求、愿望和责任。1989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编写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拯救、研究和持续、公正地利用地球生物资源的行动纲领》;1992年,中国科学院主持编写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一书;1994年,国家环保局牵头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正式启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李鹏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上签字;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号召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共同推动这一维系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是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的消失和生存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目前,人类尚无法阻止物种的自然灭绝,但可以减缓物种消失的速度,尤其要保护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又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并着手进行研究,为人类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条件。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检验指标。所以,人类应当按照植物所受的威胁程度。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保护那些急需抢救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保护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
二、云南省在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中的地位
6.云南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由于云南古老的地史、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立体的气候条件,使云南的植物及植被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性,植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植物得以保存至今,被誉为“植物王国”。仅占中国土地面积1/25的云南,其高等植物多达1500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若加上低等植物,种数更为惊人。云南种子植物有13000种,占全国一半,蕨类植物1300种,占全国一半,苔藓植物1500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另外,云南是世界上种子植物区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滇西北和滇东南是我国特有种属演化和分布的两个重要中心。
7.云南是中国珍稀濒危植物最多的省份。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重点保护的354种珍稀濒危植物物种中,云南就有151种,约占42.7%。在1992年林业部公布的我国珍贵树种名录132种中,云南有分布的59种,占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