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必须从北京市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效组织全市力量,规划和实施8大科技系统工程,加大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力度。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本市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到本世纪末,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及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其成为21世纪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试验基地。要进一步完善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做好试验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支柱产业的规划,培育、扶持骨干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率先突破,在转化科技成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上发挥主导作用,在产业化、国际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有条件的国有工业企业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合资合作及科技协作,重组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争取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民经济中有影响的10大企业集团,以及3至4个产业规模达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现有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北大生物城、清华科技园等新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形成包括海淀、丰台、昌平等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酒仙桥“电子城”的高科技产业带,在首都和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域发展中做出贡献。
(二)现代化农业科技工程
京郊农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掌握现代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生产经营,节约并保护好水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到本世纪末,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60%。
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要紧紧把握首都郊区农业的功能和特点,在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畜禽、水产集约化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和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藏及综合利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农业基础性研究和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为首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增强发展后劲。围绕“菜篮子”和“米袋子”工程的发展重点,组织规模化试验和示范基地建设,近期重点抓好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大兴蔬菜和昌平果园等示范基地。
认真贯彻落实
农业技术推广法,大力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健全和稳定农村科技管理及服务体系,吸引、支持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到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加强对山区科技扶贫的力度。各区、县政府应建立和培育农村技术市场,保证农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并使其逐年增长。进一步推动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速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和基层管理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