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进行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90年代,争取建立几个研究生院,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九)大力发展以扫除文盲和职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到2000年,全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85%以上的乡、镇建起成建制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部分村建立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以上的县建立起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或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成人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要通过联合与合作,进一步调整布局和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全省要办好3所示范性成人高等学校,5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00所职工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使城乡从业人员都受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
(十)加快发展和重点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90年代,民族地区教育主要是打好基础、推进普及、协调“三教”、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继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好一批重点班(校)的同时,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分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和发挥高等教育特别是中等专业教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到本世纪末,民族杂散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条件相对较好的县要达到或接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彝、藏族聚居的全部农业县、半农半牧县和部分牧业县要实现初等教育的基本普及,部分特别困难的牧业县要努力接近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
(十一)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积极推广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到2000年,基本建成包括学校电化教育、远距离教育、卫星电视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内的电化教育体系和网络,使50%的乡中心校、60%的乡镇中学和所有的城镇小学、高完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均达到国家教委颁发的电化教育配备标准;各级广播电视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在省、大部分市(地、州)和80%左右的县建立起教育电视台(收转台)或开辟教育电视栏目、节目,80%左右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立起教学放像点。在抓好普及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批电教示范校、示范台、示范县,以带动全省电教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十二)教育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90年代,我省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国家包揽办学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格局。同时对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投资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走出一条适合发展四川教育的新路子。
(十三)加快办学体制改革的步伐,区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和学校的特点,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平稳过渡。
--基础教育以县(市、区)、乡政府办学为主,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及个人依法办学。建立普通中小学社区教育体系,逐步规范社区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幼儿教育应逐步实行办园体制社会化。
--职业教育要遵循“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下,发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联合办学、合作办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要逐步打破行业、行政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按需办学。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把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培养农村建设人才和劳务开发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