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科学文化建设
--经过20年的努力,我省要力争成为全国的科技先进省份,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技术优势,科技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科技实力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此,要在广大城乡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要制定考核标准,在5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都应熟悉本行业的业务技术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有关信息;搞好每年6月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科技成果评奖颁奖活动;建立各种群众性科学活动网络和普及科技知识的场馆,形成群众性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要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要在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到本世纪末,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要求至少掌握一项技能,如外语、电脑操作等,35岁以下的在职干部、职工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业务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进行一次新业务、新技术再教育,时间不少于15天;全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都应设立教育基金,奖励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大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和文明班级、争当文明教师和文明学生的活动,为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到2010年,我省要建成以国家办为主导,以社会办为基础,创作繁荣、设施先进、机制灵活、管理科学、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要重点扶持示范性、实验性、高品位的文化,建设一批有广东特色、国家级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在2000年前,基本建成省、市、县、乡(镇)、街道(管理区)五级艺术、群众文化、文化市场、公共图书馆、电影放映、文物保护等六大骨干网络;按照经济发展的差异,形成不同区域的文化,即发挥文化中心作用的省会文化,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的特区文化,设施齐全,融教育、文娱、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文化,普及与提高并举的次发达地区文化和重点扶持的山区文化;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积极向上并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办好一批定期举行的导向性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建立一批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鼓励、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正确引导消费,力争使人均文化消费指标增长幅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广播实现普及高保真度数字音频广播;电视朝高清晰度电视、卫星转播、光缆综合信息有线电视网的目标迈进。(1)提高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1995年中央和省的三套广播、电视的全省人口覆盖率要达到90%;2000年全省四套广播、电视覆盖率要达到90%;2010年全省的五套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卫星转播,扩大在全省、华南地区和港澳以及东南亚的覆盖面。(2)继续发展、完善各市、县广播、电视事业。到2000年,要求各市、县电台、电视台的播出系统设备达到甲级以上技术指标;要求省台和部分市台实现播出、制作技术系统数字化,播出自动化,节目编辑、技术管理等微机化;到2010年,各市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设备较为先进的广播电视中心。(3)各级广播、电视要进一步扩大信息量,增强广播、电视的思想性、可听性和可视性。(4)各级电视台要努力提高制作电视节目的能力,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5)要培养和壮大广播电视队伍,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素质。(6)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和经营,搞好广播省有线电视总台和各市、县有线电视台的建设,努力发挥有线电视的多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