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主要指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饲草饲料资源,挖掘外延潜力,积极发展养牛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内涵潜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牛产品质量;强化产后加工,狠抓市场培育,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和系列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地提高养牛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具体来讲,一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饼粕和草山草坡资源,尽快把数量发展上去。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肉牛改良技术和科学饲养育肥技术,尽快提高牛的出栏率、个体产肉量和牛产品质量。三是重点加强后续加工和市场培育,突出龙头项目建设和系列化多层次加工,提高附加值。四是在抓好千家万户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和繁殖场、育肥场,提高养牛业的集约化程度。
(二)规划主要指标
发展指标是以1993年实际完成量为基数,规划到2000年。
秸秆处理量(包括青贮饲料、氨化秸秆、微贮及碱化等)由397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年均增长23%。届时秸秆处理率由15.88%增加到64%。
牛存栏由738万头增加到1060万头,年均增长5.31%。届时可养牛农户户均养牛2头。
牛出栏由203万头增加到420万头,年均增长10.94%。届时牛出栏率达到39.6%。
牛肉产量由24.74万吨增加到67.2万吨,年均增长15.34%,届时出栏牛头均产肉达到160公斤。
养牛产值由13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年均增长9.74%。
饲料、皮革、皮件等加工项目完成后,新增屠宰能力89万头,皮革加工能力250万张,饲料及添加剂20万吨。
三、规划区人主要建设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秸秆开发基础设施和健全完善肉牛育种及冷配体系等。
1、秸秆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永久性青贮、氨化水泥池建设及铡草机械添置,以增强整个肉牛基地开发能力。截止1993年底,规划区仅有青贮、氨化水泥池25万立方米,铡草机械1700多台。据初步估算,完成上述目标共需800万立方米水泥硬化池,铡草机械3万台。每县需建15万立方米水泥池和购600台铡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