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肉牛基地现状
该区域肉牛生产有以下特点:
一是养牛数量多,基础条件好。该区域1993年底牛存栏738万头,占全省存栏总数的71.3%,牛出栏203万头,占全省出栏总数的75.19%;牛肉产量24.74万吨,占全省牛肉产量的77%。按可养牛农户计算,户均养牛0.98头,比全省户均多0.26头。牛存栏超过10万头的县38个,占区域内总县数的71.70%。年出栏超过5万头的县20个。
二是肉牛改良体系已具雏形,改良效果明显。区内5个市地、53个县(市、区)均有家禽品种改良站,乡及一些重点村有改良站(点),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改良体系。多年来,在利用南阳黄牛、郏县红牛等地方良种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已经大面积应用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大型良种肉牛冻精进行杂交改良,效果显著。目前,周口夏洛来牛、商丘西门塔尔牛改良示范区已具雏形。1993年,区内冷精配种97万头,占全省冷配数的82.9%,占区内配种母牛的38%。
三是牛肉品质好,牛皮质量高。我省肉牛以其肉质细嫩,色鲜味美,皮革弹性强,质地柔软,适于加工高档皮革制品而享誉国内外。目前生产的活牛及分割牛肉,半数以上销往国内其它省份,少量进入国际市场。
(四)开发潜力
规划区域肉牛开发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规划区年产各类粗饲料3300万吨,其中各类农作物秸秆2750多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65%。1993年共青贮氨化397万吨,仅占区内秸秆总量的14%。按每头牛每天平均采食6公斤粗饲料计算,该区域可发展养牛1500多万头,还可多养559万头。
--肉牛生产潜力较大。规划区1993年肉牛出栏率为30%,牛个体产肉量仅120公斤。按现有存栏量计算,出栏率和牛个体产肉量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即34.6%和160公斤,则每年可多出栏肉牛90万头,多产牛肉22.5万吨。
--牛产品后续加工前景广阔。规划区现有肉牛屠宰加工厂设备陈旧,加工工艺落后,品种少、档次低。个体屠宰户多为手工操作,产品大多为“原”字号。1993年,出口活牛1.95万头,出口冻牛肉2664吨。如现有80%出栏肉牛进行分割加工,其中20%进行深加工,皮革中50%加工蓝湿皮,50%进行深加工,则每年可增值22.458亿元。
--牛产品市场看好,市场容量大。目前市场牛肉收购价每公斤9元左右,活牛收购价每公斤4.6-5元,农民养一头2岁左右的商品牛净收入达500-800元,效益较好。从市场容量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牛皮及加工产品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发肉牛基地的市场广阔。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