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大学和高中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各门课程,尤其是大学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去体现这一中心内容。为此,高校要组织力量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比较系统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心田”。
4、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认真贯彻《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浙江省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教育部门要按照
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各类学科(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科计划。各类大专院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和传统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大、中、小学都要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从而形成以“两史一情”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重要内容,由浅入深、具有浙江特色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
三、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式方法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把“两课”列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两课”改革。大学和高中的政治理论课要向学生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泽东同志重要哲学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和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由省教委和省出版总社负责编写出符合全省中小学生特点的,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教材。要改进“两课”的考试方法,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接受情况。
要加强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要制定《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案》,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学工作中实施德育的指导性文件。大学也要加强和扩大专业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结合渗透。
2、坚持德育与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相结合。高校德育要适应招生、就业制度和完善学分制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中小学德育要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