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按照区域分布,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财源建设新格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找准自己财源建设的路子。邻近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汉中等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的城郊型县乡,要以城市为依托,充分利用城市工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通过外引内联,辐射和扩散产品,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向国际、国内大市场靠拢,形成城乡经济双向驱动、双向传递、双向发展的联系链。同时围绕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大力建设“菜篮子”工程和第三产业。到1997年,实现的财政收入要占到全省县乡财政收入的50%以上。以关中灌区、汉中盆地及其他川道为代表的川原型县乡,要在稳定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重点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服务及运输业,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产、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三统一”。到1997年,财政自给率达到85%以上。地处陕南、陕北和渭北旱塬的山区半山区县乡,要围绕矿产、生物、水力和土地资源搞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好畜牧产品加工,带动地方工业发展,走靠山吃山、靠山富民富县的路子。到1997年,县乡财政自给率争取达到60%以上。
三、政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全省经济上台阶、农村致富奔小康、摆脱财政困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县乡财源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抓好县乡财源建设的自觉性。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收支管”的理财旧观念向发展经济、培植财源转变;二是由过去的政府直接办厂定项目的直接管理向定规划、抓协调、搞服务、重引导的间接管理转变,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使财政建设的投入来源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三是由重国有经济、轻非国有经济向发展多种经济成份转变,在巩固、提高现有国有企业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四是由重产值、速度向坚持面向市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并重转变;五是由重视高税产业向重视高效益产业转变,大力发展高积累、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六是由单纯抓国有预算内项目向支柱财源与群体财源并重转变。
(二)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各地、县和乡(镇),要根据全省县乡财源建设总体规划和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区情、县情、乡情,通过典型调查、算帐对比、考察论证等,认清各自的优势。在调查研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源建设规划,明确县乡财源建设的具体目标、发展重点和措施,切实做到目标科学,措施得力,任务明确,部署周密。各地(市)、县(市、区)的财源建设规划要于11月15日以前上报省财政厅。
(三)深化改革,增强活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大力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鼓励企业之间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实行横向经济联合,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条件的地方,鼓励以骨干企业或名优产品为龙头,发展企业集团。通过转、租、卖、国有民营等形式改组连年亏损或扭亏无望的县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