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今后几年内,我省县乡财源建设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放手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乡镇企业,要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按照速度与效益并重、外延与内涵并举的原则,围绕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把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的系列开发、转化增值上。一是围绕粮油产品,发展食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二是围绕棉、麻、丝产品,发展纺织、印染、服装工业;三是围绕畜禽产品,发展肉、蛋、奶加工,皮毛加工及制革产品;四是围绕瓜果、蔬菜,发展果酒、果汁、果脯、饮料、腌制、脱水及储运、保鲜业;五是围绕山货特产和药材,发展医药化工和轻工产品;六是围绕竹、藤、棕、柳、秸杆等资源,发展编织、造纸、人造板及包装材料;七是围绕劳动力资源,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生产;八是围绕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利等富集资源,开发矿产,发展能源;九是围绕流通服务,发展商业、饮食业、旅游业、运输业以及科技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近期内,要抓紧搞好乡镇企业“甲级队”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一批乡镇企业产值过20亿元和10亿元的县(区、市)、过3亿元的乡镇、过亿元的村和企业。到1997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税收要达到10亿元,占到全省县乡财政收入的20%。
发展多种经营,要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陕北应主攻白绒山羊、油葵和红枣;渭北旱塬主攻苹果、烟叶、花椒和肉牛;关中灌区主攻猕猴桃、笼养鸡、密植梨、瘦肉猪;陕南主攻蚕桑、茶叶、食用菌、干鲜果、五倍子等药材等。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项”,建成基地乡、专业村和专业户,并围绕开发拳头产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系列开发,实现多层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到1997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中,多种经营提供的农业特产税要达到5亿元,占全省县乡财政收入的10%。
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应放在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和小城镇建设上,逐步建立起多行业、多层次、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尽快在全省农村形成比较规范的农副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装布匹市场、日用百货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使农村集贸市场成交额在农村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促进农业人口向小城镇合理流动,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活跃城乡商贸流通,扩大工农产品交流。到1997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中,第三产业提供的营业税要达到12亿元,占全省县乡财政收入的24%。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