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97年,县乡财源建设的奋斗目标是:
--县乡财政收入(按分税制财政体制口径计算,下同)达到50亿元,比1993年净增加30亿元,年均递增25%。
--全省107个县(市、区)中,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县37个;财政收入达到3000万元的县25个;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的县20个;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元的县3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6个。
--全省2826个乡(镇)中,财政收入达到50万元的乡(镇)396个;财政收入达到100万元的乡(镇)414个;财政收入达到300万元的乡(镇)75个;财政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乡(镇)36个;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的乡(镇)4个;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乡(镇)6个。
--全省县乡财政自给率达到70%,比1993年提高12个百分点。1600个乡(镇)实现自给有余。
分年度的目标是:
1994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
1995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
1996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
1997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
二、基本思路和途径
我省县乡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骨干财源,一手抓群体财源),突出三个重点(以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多种经营、第三产业为重点),形成三类财源格局(城郊型、川原型和山区半山区型财源建设格局)。具体途径是: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路子。在经济结构上,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入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在扶持项目上,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企业和项目,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路子。对现有企业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管理体制上,从明晰产权、股份制改造入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大力支持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吸引科技人才,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商品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使加工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资金投入比产值、比利税)达到1:2:0.4。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紧紧抓住骨干财源,积极开发群体财源。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当地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选择2至3个对整体经济有决定影响、提供税利比重大、对市场变化适应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作为县乡的骨干财源,下大力气扶持和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县(市、区)要建设一批年上交税利在3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骨干项目,乡镇要建设一批上交税利在3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骨干项目。骨干财源提供的税利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县(市、区)要达到30-50%左右,乡镇要达到60%以上。同时,要充分利用荒地、荒坡、水面等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群体财源,把那些分布广泛、零星分散的收入组织回来。总之,要全方位地开展县乡综合财源建设,形成经济繁荣、财源茂盛、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财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