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中城市市区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2000年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到2000年,普通高中招生10万至12万人。每个县、区办好一所重点高中,每个市要办好2至3所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
4.把大力发展城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认真抓好。有计划地实行初中后、高中后分流。到本世纪末,基本形成适应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辽宁特点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结构。
--把初中后分流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到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达到26万人,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70%;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0%;对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一年左右的职业技术培训,培训面达到50%以上。
--积极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各市要通过改革和现有市属高等专科学校与成人高校的联合,办好一所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科类较多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同时,通过在条件好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外,还要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大力开展高等职业专科教育。
--合理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大中城市的主要行业和每个县要在政府统筹下,首先重点办好一所适应本行业、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综合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心)。1995年,集中力量办好2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和1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0年前,全省建设好200所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中心。
5.努力实现扫除文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
--1994年全省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非文盲率达到99%,对剩余文盲和新生文盲每年组织2万人左右参加扫盲学习,力争1.5万人达到脱盲。
要围绕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三个层次,培训造就三支队伍:(1)以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通过开展以科技致富为目的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掌握致富技术的劳动者队伍,每年平均培训400至500万人次。到本世纪末使90%以上的从业劳动力都能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2)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进行技术资格培训,培养一支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每年培训5至10万人。(3)以农村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要阵地,通过中等专业学历教育,培养一支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基层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队伍,每年培养1至1.6万人。
--认真贯彻“点上深化,面上扩展”的方针,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与“燎原计划”的实施,1995年前主要是搞好现有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区)、实验地区和“燎原计划”示范乡(镇)的试点工作。2000年前,在全省建立2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地区,20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区),500个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镇)。
--职工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九五”期间,全省城乡每年参加各种形式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人员要达到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适应性专项培训,逐步实行岗位合格证书制度。
6.高等教育要以内涵发展为主,通过联合办学,优化结构,着重提高质量与效益,使高等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坚持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重点是提高质量;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逐步实现本、专科比例为1:2。到2000年,我省地方投资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2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3.5万人左右,专科生8.5万人左右。全省18至21岁学龄人口大学入学率达到10%左右。根据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稳定基础学科,压缩师范类专业,积极扩大工程技术和其他应用学科。到2000年,师范专业在校生占地方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5%,工程技术类专业占30%。适度发展省属高校在校研究生,重视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到本世纪末地方高校博士点在现有8个基础上再增加10个左右;博士生由现有37名增加到100名左右;硕士点由现有127个增加到190个左右;硕士生由现有600人增加到1800人。
--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有计划地建设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积极支持部委属高校发展重点学科。到2000年在我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争取达到25个,力争把辽宁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工学院的一批学科建设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扶持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