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狠抓质量,注重实效
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突出质量和效益。各地要把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贯穿于整个规划决策、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益,决不搞形式主义。规划决策时,领导、技术人员、群众要共同参与,进行科学论证。施工管理要落实责任制,严格按技术要求施工。施工期间,管理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质量标准进行,对不合格的工程,必须坚决返工。要坚持专业队常年施工与群众性突击施工相结合。真正做到建一处,成功一处;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确保效益的发挥。
五、稳定政策,增加投入
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全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关系不能轻易变动。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对改田改土、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要继续实行“谁受益、谁负担”、“谁治理、谁经营”的政策。对开发荒山、荒地、荒坡、荒滩、荒水等“五荒”资源,继续实行“谁承包、谁经营、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在承包期间允许折价转包和继承承包。对因土地改良或面积扩大的增产增收部分,不增加合同定购和提留。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不能少于法定的10-20个,有条件的地方,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要正确处理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
增加投入,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条件。明年,省上增加的农业投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各地要按照《
农业法》、《
水法》、《
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的落实。国家和省上下拨的专项资金,要及时到位,不得扣拨和挪用,并要管好、用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集中力量打好“一三五”战役,即冬春大战100天,夏修突击30天,秋收后抢修50天。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和农民相结合的投入体制。
六、加强领导,搞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