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港毗邻上海,区位条件优越,其开发建设要主动与浦东接轨。抓紧一期工程的配套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运能,同时积极做好二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将乍浦港建成杭嘉湖及苏皖邻近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为杭州湾北岸滨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并使之逐步成为长江三角洲深水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中南沿海要以温州港和海门港为开发重点。特别是温州港,作为我省南部及闽、赣、皖等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要做好规划,加快建设。龙湾港区要在已建成的万吨级外贸泊位的基础上,再建设多用途和集装箱泊位。积极开拓七里港区,建设煤炭深水泊位,使之成为我省的主要煤炭接卸港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中转、工业港区。
海门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再建若干个多用途泊位和煤炭泊位。
三门湾健跳港要配合电力工业建设加以开发利用;乐清港的大麦屿等深水岸线,要统筹规划,创造条件,逐步开发。
在进行上述重点港口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一批地方性港口,以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齐全的港口群体。
建设强大的海运船队、远洋运输船队,是海运业发展的需要。要以现有省级和宁波市海运企业为骨干,沿海各市(地)、县(市、区)航运企业为基础,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组建壮大矿煤两用船队、原油和成品油运输船队、中小型件杂货或集装箱多用途船队,提高我省的海运运力,形成四通八达的海运航线。
建设改造港口集疏运网络,扩大港口后方腹地。除现已安排建设的沪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复线及金温铁路等项目外,再建设甬—台—温等高速公路和若干地方铁路等一批港口集疏运工程项目。
(二)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是现阶段我省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后在我省海洋开发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主攻养殖,拓展捕捞,深化加工,搞活流通。到2010年,全省海洋水产品产量力争比1992年翻一番,达到255万吨以上;海洋渔业总产值实现翻三番,达到520亿元。
海水养殖。以“一港两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和舟山、洞头、大陈、南麂等外侧岛屿区为重点,大力开发浅海养殖,努力扩大滩涂养殖,积极发展围塘养殖。浅海养殖要积极探索符合浙江海域环境特点的养殖模式,实现贝藻间养、轮养,大力发展网箱养鱼。近期重点抓好石斑鱼、黑鲷、真鲷、鲈鱼等品种的网箱养殖和海带、贻贝、扇贝、鲍鱼、羊栖菜以及日本对虾的养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滩涂养殖以蛏、蚶、牡蛎、蛤类、泥螺等贝类为主,要推广滩涂阶梯式开发模式,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围塘养殖以对虾为重点,努力扩大名优品种,采用虾、鱼、贝、蟹等混养、轮养、多茬养等综合养殖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海水养殖要重视配套建设育苗厂、饲料厂、加工厂和技术培训中心、病害防治中心等陆上基地,发展经济价值高的海珍品陆域工厂化养殖。
海洋捕捞。要调整近海作业,扩大外海生产,开拓远洋捕捞,使我省海洋捕捞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取得开拓性进展。近海作业要调整捕捞结构,巩固发展灯围生产,开发利用上层鱼,稳定拖虾和流刺,限制拖网;同时加强禁渔区、休渔期、产卵带鱼保护区的管理,使近海鱼类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外海生产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搞好渔船技术改造,加强外海渔业信息网络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应变能力,积极开发新渔场、新鱼种。远洋捕捞要通过组建远洋渔业集团公司,发展一支由拥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马力渔轮组成的远洋船队,在国外建立若干个远洋渔业基地,实行捕捞、加工、贸易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水产品保鲜加工。以水产品保活保鲜为中心,建立鲜活产品专用运输船队,实行捕捞、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加速对现有冷藏设备和工艺的技术改造,提高保鲜质量;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加工深度,开展综合利用;在全省沿海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水产品加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