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以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上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批项目有2个,主要是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改良草场100万亩。总投资2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00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创产值14500万元,利税2000万元。
同时,要继续抓好“九五”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哈达山水库和老龙口水库工程等。
综上所述,五大类33个项目总投资117.5亿元,已完成投资6.8亿元。预计到2000年,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创产值118.6亿元,利税28.8亿元,创汇5.5亿美元;可带动27万户农民。转移安排近百万农村劳动力,农民增加纯收入6.4亿元(按全省农业人口1400万人计算,每人增加纯收入45元);保护耕地533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保护135万人口的安全;新增日供水能力54万吨,初步解决长春、通化、松原、白山4个城市吃水问题;可转化粮食200万吨以上。
四、保证农村经济重点建设的实施措施
(一)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共识与合力。90年代,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历史阶段,要在80年代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把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仅靠常规抓法,在现有基础上的自然进化是不行的,必须搞一批重点项目,建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种养加”全面发展,“贸工农”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化。从省情出发,上这批重点建设项目,在我省农村经济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具有时代特征,标志着一个新的经济建设时期的到来,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思想统一到集中力量抓重点项目建设上来,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主动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形成抓重点的共识与合力。
(二)狠抓资金落实,集中力量保重点。上这批重点建设项目,关键是抓好资金落实,要在逐步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管好用好现有投资。一是统筹规划,集中力量保重点。要实行“大集中、小分散、捆起使用,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搞好资金的组合。将每年国家和省正常用于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按投资的使用方向,把能集中配套使用的资金集中起来,保重点建设,坚持每年干几件大事,近期要突出抓好百万吨玉米工程和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国家扶持产粮大县专项贷款,根据我省能够完成国家商品粮收购任务的实际情况,也要按省统一规划,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重点投放。二是打足资金,实行匹配。每个项目,除国家与省安排的资金外,地方和建设单位也要安排相当于项目总投资额(含流动资金)30%的自筹资金。三是在资金安排上,既要保重点项目,又要兼顾一般项目。省提出的重点项目所需资金,只是全省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资金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市、县可根据发展需要,安排一些其他项目。
(三)分期分批建设。缩短建设周期。抓重点项目建设,要根据资金安排的可能性,成熟一批上一批,干一个成一个,每年打几个歼灭战,缩短建设周期。畜禽一条龙项目,在继续鼓励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加快良种化步伐,坚持国内培育和国外引进并重,逐步建立健全畜禽育种、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