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农村经济重点建设是优化投资结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需要。重点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实好资金,我省用于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虽然短缺,若投向合理、集中起来还是能办成一些大事的,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对农业投资逐年增加,据统计,我省每年正常用于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近29亿元,其中:全省每年基本建设投资4200万元;扶贫及以工代赈资金1.6亿元,小农水投资5000万元;粮食专项资金4000万元;农业外资贷款1.5亿美元以上,合人民币13亿元;国内贷款1.0亿元以上;国家从今年开始安排的商品粮大县农业专项贷款6.51亿元和中西部乡镇企业贷款5.44亿元,都计划连续安排五年。如果全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重点建设还是有能力办一些大事的。
总之,加强农村经济重点建设,既是实施“四转”战略的硬件建设,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措施。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村经济重点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
农村经济重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重点抓好具有吉林特色的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粮食,搞好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和畜禽过腹转化。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提高农村经济总体产出功能,带动农村经济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建设发达的边疆近海省奠定基础。
农村经济重点建设的标准:一是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二是骨干作用突出,左右形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各具优势有代表性,代表全省不同优势区域;四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项目;五是有外向型出口创汇百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六是加工项目,投资收益率不低于25%。
农村经济重点建设的原则:一是保重点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大项目,保重点。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项目。三是高市场占用率原则。产品要有市场、有潜力。四是高科技原则。产品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五是高效益原则。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要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生态效益。六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原则。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要增加地方财政税收。七是实行新机制的原则。农副产品加工和畜禽一条龙项目,尽可能办成乡镇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八是模式化生产的原则。重点项目要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等不同的生产模式。
三、农村经济重点建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