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有偿转让、拍卖集体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的使用权。
—改变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社会化服务经济组织,逐步把家庭分散经营组织成专业化规模经营,上批量、上档次,提高商品竞争力。
—变革生产经营体制,走三结合一体化的路子,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十三)调整结构,培植支柱。贫困地区要坚定不移地抓紧粮食生产。稳定种植面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和自给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针对山区特点,侧重发展林业、牧业,连片开发形成规模,进而发展后续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异向,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支柱,效益为目标,开放式开发,培植有规模效益、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围绕支柱产业,抓好原料和商品基地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出。
(十四)强化基础,搞活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帮助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的工作要抓紧进行。继续抓好交通建设,进一步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实现乡乡通公路,绝大部分村公所(办事处)通公路。对现有公路加强管理,不断改造完善,提高技术等级和路面质量,提高抗灾自救能力。尽快实现行政村(办事处)通电话,改造杆线,更新设备,努力提高自动电话比例。大力发展地方电力,相应进行电网建设。结合产业培植与生产力布局调整抓好村镇建设,选取沿交通干线的城镇和村,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商贸企业,提高储运保鲜技术,瞄准国内外市场,搞活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
(十五)依靠科教,提高素质。继续开展山区开发、区域开发示范户培养的科技扶贫工作。围绕支柱产业和商品基地建设需要,用好现有人才,动员城市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到第一线搞扶贫开发承包,领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扶贫经济实体,推广实用技术,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吸引发达地区个体户、能工巧匠、种养业能手参与开发,传授技术,帮助当地劳动者提高技术水平。从加强基础教育入手,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加投资,在边远山区发展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每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办好一批“三加一”班,使不能升学的初中学生学到致富的本领。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抓紧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师资质量。
(十六)控制人口,保护生态。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生育观念。落实政策措施,严格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彻底扭转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被动局面。固定耕地,严禁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改变陡坡种植的粗放经营方式和单一粮食生产的种植结构;努力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林业、牧业、矿业及相应加工业;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薪炭林和沼气,切实解决农村能源,保证生态,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十七)扩大开发,联合开发。自我封闭是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只有开放才能发展进步。贫困地区一方面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一方面要利用自己资源、区位、政策优势招商引资,探索利用国外资金进行扶贫开发的新方式。大力发展乡镇、股份制、三资、个体私营企业。促进不同经济成份多方式联合开发。如区域联合整体开发,城乡一体化开发,依托厂矿工农联合开发,山坝联合开发,科技承包开发,扶持能人办各类经济实体开发等,以联合加快开发步伐。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