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国家和省区域开发的部署与当地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和劳动者素质低两大制约因素。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控制人口,保护生态,扩大开放,社会动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农村市场,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
在扶贫工作中要把握好:
—扶贫方式要以点的扶贫为主转向成片扶贫为主。各级政府必须把扶贫工作向最贫困、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延伸,把解决温饱放在优先的位置。同时,又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采取区域综合开发的办法,重点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问题。
—扶贫项目的选择,既要适应解决温饱需要,更要注重长远发展。扶贫开发项目的安排,要注重效益,长短结合。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培植有市场、起点高、技术新、规模适当、附加值高、关连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
—贫困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要从兴办国有企业为主转向兴办集体、个体及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经济为主。
—各级政府都要对贫困地区增加投入。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使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但是“扶贫先扶志”,重要的是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处理好解决温饱与脱贫奔小康的衔接。在扶贫开发中,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七)努力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奔小康。贫困县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具体目标。
—按1990年不变价格,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
—结合当地条件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人均建成1亩左右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它家庭副业。巩固和发展扶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在正常情况下返贫人口不高于当年脱贫人口的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全部乡镇和有农贸市场、商品基地的地方以及绝大多数行政村通公路。消灭无电乡,绝大多数行政村用上电,全部乡镇和行政村通电话。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基本普及初等教育,有条件的县、乡、镇,积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尽快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落实初级卫生保健任务。防治和减少地方病、残疾和各种传染病。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抵制腐朽、没落思想意识的侵袭。坚持计划生育,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大力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控制水土流失。
(八)上述目标是基本的要求,必须努力做到。由于我省贫困县占总县数的58%,2000年前对贫困县不再进行调整,因此提前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县,要积极向小康迈进。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