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远郊卫星城宜集中建设各自的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要优先建设城市水源上游地区的密云、怀柔、顺义、牛栏山、昌平、延庆等地的污水处理厂,还要修建黄村的水源保护工程。
75.逐步完善雨水排除系统。城区旧沟除少数经整修可继续利用外,大部分合流旧沟结合危旧房改建和道路拓宽改造为雨、污分流管道。重点解决低洼地区的严重积水问题,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疏挖下游排水河道。新区建设必须配套建设雨水排除系统。2000年市区雨水管道服务面积率达到70%左右。2010年达到90%以上。
十四、城市通信和广播
76.大力发展北京的电信事业。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加速改造和发展电信网络,建成具有现代技术装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数字化电信网,基本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1)2000年基本建成以光缆、数字微波和程控交换为主体的电信网。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含用户交换机)达到300万门,长话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19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达到14.95万路,全市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8.1%提高到28.8%,其中市区从1990年的13.6%提高到44%左右,平均两户居民拥有一部住宅电话。
(2)2010年市话交换机容量(不含用户交换机)将突破500万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50%,市区将达到60%以上,平均每户居民拥有一部住宅电话。
(3)保证电信局、所合理布点,满足发展市话、长话、国际电话、移动通信、无线寻呼、数据通信、微波传输等多种业务的需要。2000年前在市区扩建、新建39个电话局;2001年至2010年主要将在已建局增加装机容量,并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新局。同时相应建设电信主干线和配线管网。
(4)发展与完善无线电通信,扩建卫星地球站,逐步建设市区至各远郊县(区)的微波通信网。
77.发展广播电视。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提高制作水平,改善收听、收视效果,建成第一流的广播电视体系。
(1)开辟多路微波电视,建立有线电视台,20年内完成10个至12个频道播出,发展百万用户,完善有线电视管制体制。
(2)巩固4套中波广播,扩建3套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大力发展调频多功能广播技术,完善传输系统。
(3)远郊10个县(区)建立各自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并建立市区双向微波信息传输网。
(4)发展市内各台之间无线通信、传呼和计算机图文联网,并与全国各省、市台站联网。
78.加强无线电空域管理,合理规划各类台、站的电波通道和各类电磁波辐射设备的建设地点,建立有良好电磁秩序的空域,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空域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1)市区无线电通信要逐步向共用网过渡,原则上不再新建独家专用网。合理利用市区高层建筑的顶层和顶部平台,建立干线微波通道,严格限制在市区内树铁塔建立地面独立天线。
协调好市区内新建高层建筑与国家微波干线、共用微波链路通道之间的关系。
(2)市区三环路内应严格控制设置超过100瓦功率的发信设备,不得设置5000瓦以上的非通信电磁辐射设备。
(3)保护海淀区的上庄、丰台区的云岗和门头沟区的冯村卫星地球站场区,以及重要通信、广播发射台、塔的空域和场区。
79.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方便群众、四通八达、优质高效的全国一流的首都邮政通信网络。
(1)20年内全市建成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两个综合邮件处理中心、国际速递邮件和机要通信两个专业处理中心和5个邮件转运站,基本实现邮件处理转运机械化。远郊各县(区)建成各自的二次邮件处理中心。此外,要建设报刊博览中心、集邮展品中心和4个大宗邮件直封收寄局。
(2)逐步完善区邮电局、邮电支局和邮电所三级邮政分支机构网。2000年全市邮电支局总数将从1990年的118个增至161个,2010年达到96个。新开发或改建的居住区,大体上1万人左右设一个邮电所。
十五、城市环境和绿化
80.北京市环境保护的目标是:2000年市区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控制并有较大改善,市区主要输水河道还清,非采暖季节市区民用建筑和一般工业基本上不再烧煤,郊区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农业和自然生态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20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使全市环境状况全面好转,逐步达到国家各项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密云、怀柔水库及引水渠等饮用水源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官厅水库力争达到二级标准,市区河湖在到三级标准,规划市区以外城市下游水体保持农田灌溉标准。
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主要有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
环境噪声: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及市区交通噪声低于国家标准。
此外,控制电磁辐射污染,实行有关防护规定和卫生安全标准。
81.经过20年努力,基本控制垃圾、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推行密闭清洁站,恢复垃圾分类收集,达到90%以上的垃圾、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
(1)在市区周围建设5个垃圾填埋场、6个堆肥场、4个焚烧厂,2000年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500吨/日,2010年达到11100吨/日。
(2)在市区周围建设3个粪便处理场、4个粪便排放场,2000年形成粪便处理能力3100吨/日。分期分批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根本改变公共厕所的卫生条件和面貌。
(3)20年内在市区建成8个清洁车辆场,在远郊每个县(区)建设一至两个清洁车辆场。
82.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大力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和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到2000年,全市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平原实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0%,并进一步扩大城镇和乡镇绿地面积,建成全市比较完整的绿化系统。2000年以后,重点提高林木质量和绿化美化水平,逐步把首都建成花园式文明城市。
83.加速山区绿化,基本完成“三北防护林”北京段,即北京西部、北部宜林荒山绿化,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55%,形成首都防御风沙的屏障。
(1)深山、远山建设好松山、百花山、灵山、云蒙山和雾灵山5个自然保护区。
(2)浅山、丘陵地带,基本实现西起房山区张坊、东至平谷县金海湖的前山脸地区绿化工程。规划建设好八达岭--十三陵、十渡、上方山--周口店、潭柘寺--戒台寺、龙门涧、小西山、龙庆峡--康西草原、慕田峪、黑龙潭--京都第一瀑、司马台--古北口、金海湖、潮白河、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区。结合造林搞好193条山沟的治理和开发。
(3)继续搞好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上游的水源保护林建设。
84.搞好平原绿化,使平原林木覆盖率达到18%,其中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
(1)基本完成康庄、南口、大沙河、潮白河、永定河五大风沙危害区的绿化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