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0年以前,根据气田勘探情况,争取建设陕甘宁天然气田至北京的第二条输气管道及相应配套工程,扩大地下储气库的容量,使每年调入的天然气达到30亿立方米以上,除充分满足市区民用和一般工业生产用气外,还能顶替部分市区的采暖用煤,使三环路以内基本变成无煤区。
66.采取多种供热方式发展集中供热。
(1)2000年以前,在市区建设石景山热电厂的配套热网和双榆树供热厂、高碑店热电厂、宋家庄热电厂及其配套热网以及第一热电厂改造工程,并建设若干集中锅炉房,使市区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面积比重从1990年的22.5%提高到50%左右。
(2)2001年至2010年,在市区西南部和北部建设两个热电厂以及一个低温核供热厂及其配套热网等工程,加上新发展的集中锅炉房,使市区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达到70%左右。
67.根据预测,北京2000年用电量为300亿至370亿千瓦小时,供电负荷600万至700万千瓦;2010年用电量为600亿至650亿千瓦小时,供电负荷1200万至1300万千瓦。采取依靠河北及山西、内蒙古能源基地向北京输电与在本地区适当建设电厂相结合的方针,建设电厂和输电网络。
(1)2000年以前在本地区建设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为80万千瓦)、高碑店热电厂、宋家庄热电厂和平谷电厂,并改造第一热电厂。同时,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合资建设电厂,向北京输电。
2001年至2010年,在本地区建设遥桥峪或板桥峪抽水蓄能电站(容量为100万千瓦),以及市区的西南部和北部的热电厂,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房山地区建设凝汽式电厂。同时,要更多地在外地特别是山西、内蒙等能源基地合资建设电厂,向北京输电。
(2)逐步建成北京地区500千伏双路环形电网和相应变电站,建设远郊地区220千伏、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以及深入市中心区的220千伏和110千伏电力线路和变电站。注意防止高压电力设施对通信设施的干扰和危险影响。
(3)城市配电网和住宅户内线路,应适应家用电器发展的需要。
68.因地制宜地解决远郊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发展所需的能源。
卫星城根据用电需要,一般可考虑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用电量大的企业可建设专用220千伏或110千伏变电站。对于天然气管线经过的卫星城可考虑就近供应天气气,其他城镇有条件的可发展人工煤气或部分使用液化气。同时要结合卫星城镇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中供热。
69.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积极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除努力增加电力、煤炭和汽、煤、柴油供应外,要积极推广节煤节柴灶,开发利用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推广应用沼气,发展薪炭林。
十三、城市水源和供排水
70.北京2000年总需水量:平水年43亿立方米,枯水年46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平水年49亿立方米,枯水年52亿立方米。北京地区的可用水量,2000年平水年为41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4亿立方米;2010年平水年为39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2亿立方米。
供需对比,缺口很大,必须按照“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积极解决城市水源问题。
(1)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节水,把北京建成节水型城市。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电厂全部改为闭路循环用水。城市民用建筑要使用节水型设备,提高空调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农田要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加强对自备井的管理,杜绝浪费用水现象。
(2)采取污水资源化措施,综合利用部分城市污水,争取在2000年城市污水的年回用量达到4.8亿立方米左右。
(3)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联调措施,在市区西部利用水库弃水和雨洪进行人工回灌,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实行平水年多用河水、少采地下水的调度措施以养蓄市区地下水,争取在枯水年每年多采地下水1亿立方米左右。
采取上述措施后,2000年枯水年尚缺水6亿立方米左右,2010年枯水年缺水12亿立方米左右。
71.实现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北京年平均将可获得12亿至13亿立方米水量,可基本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尽早组织实施,以期在2000年引水入京。张坊水库既是城市的重要水源,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水库,必须于2000年前建成供水。
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规划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开辟京津运河。
72.搞好水源保护。营建山区水源涵养林,保持水土,削减洪峰,增加地下水补给。加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京密引水、永定河引水两条输水渠的水源保护与管理。搞好地下水源的保护,在水源补给区内禁止污水灌溉,消灭污水渗井、渗坑,防止市区及城镇地下水厂水质继续受到污染。
73.2000年全市自来水年需水量8.7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为7.3亿立方米(高日供水量290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和公共用水标准为315千;2010年全市自来水需水量为11.9亿立方米,其中市区为9.2亿立方米(高日供水量将达到360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和公共用水标准为360升。
(1)2000年前要充分利用第九水厂潜力,使其供水能力达到120万立方米/日。在建成张坊水库的基础上,在燕化区新建供燕化用水的水厂,把位于田村山的燕化水厂改造为市区供水厂,增加城市供水能力34万立方米/日。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措施,使第三水厂供水能力恢复到42万立方米/日。2000年市区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305万立方米/日。如果改造燕化水厂不能实现,则应提前建设第十水厂。
(2)2010年前建成第十水厂,供水能力100万立方米/日,使2010年市区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达到405万立方米/日。
(3)配合以上水源建设工程,相应配套建设市区供水管网。
74.逐步改变城市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在市区要按雨污分流的原则建设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市区内各乡、村的污水应就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不能纳入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排污系统。
根据预测,2000年全市污水总量14亿立方米,其中市区9.6亿立方米(264万立方米/日)2010年全市污水总量17.5亿立方米,其中市区11.9亿立方米(327万立方米/日)。
(1)根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把市区划分为16个污水排除与处理系统,建设污水处理量为10万立方米/日以上的大中型污水处理厂8座,其他小型污水处理厂8座,配置相应管网。
(2)2000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78%,成都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75%,基本控制住水污染。2010年市区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有害废水处理率达到80%至90%,还清市区主要河道,大大改善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