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的,或者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的,应当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市属以上单位和其他重要的单位的限期治理或者搬迁,由市环境保护局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决定;区、县属以下单位的限期治理或者搬迁,由区、县环境保护局提出意见,报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单一小型项目的限期治理,由市或者区、县环境保护局决定。
未按规定期限完成污染治理或者搬迁的,应当停止或者关闭;确有特殊原因的,也可以由环境保护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适当延长其治理或者搬迁期限。延期期间,加收超标准排污费。
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关闭和搬迁,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排放和泄漏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市、区、县人民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停止有关生产。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测;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阻挠。检查部门有义务为被检查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八条 市、区、县环境保护局应当设立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和对排放污染物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提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市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全市环境监测网络的组织协调工作。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所属各单位向大气排放污染物情况的监测,并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
第十九条 对大气环境及污染源进行监测,执行国家统一监测方法,国家没有统一方法的,执行市环境保护局确定的方法。
第三章 防治烟尘污染
第二十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清洁燃料,逐步改善本市燃料结构。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城市集中供热、区域供热和联片供热的规划,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