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准确计量的要求,建设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排污状况。优先建设燃煤电厂在线监测系统。
2.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提高环保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执法能力建设。到2010年,省、市、县环保执法队伍基本达到能力建设标准化要求。加强国家、省和市级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安全监督水平。
3.建设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建成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网络及指挥中心,各省、市要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国家、省、市以及流域分别配备水、气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车及仪器设备,重点海港和内河港口配备应急监测船。
4.提高环境综合评估能力。
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重点设施电磁辐射调查和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改革环境统计方法,开展统计季报制度,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定期开展环境质量和生态变化评估以及环境经济核算。
5.建设“金环工程”。
建设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构建环境保护信息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国家环境数据信息库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信息传输系统,构筑数字环保,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促进环境信息共享。
6.增强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
建成一批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和环境基准实验室。初步建成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研发与生产基地。
7.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环保技术人才。实施资格认证制度,逐步扩大环保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范围。加强环保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设。
┌────────────────────────────────────────┐
│ 专栏4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
├────────────────────────────────────────┤
│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填平补齐地级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农村空气质量背景站、质量│
│监控点。建成国家酸沉降监测网和沙尘暴监测网。 │
│ 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建设,重点加强省界、国界及入海口实时│
│监测与污染事故预警能力,加强近岸海域监测能力建设。 │
│ 环境监测网常规监测: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噪声、 │
│近岸海域等常规监测站的能力。 │
│ 辐射环境监测:建设国控辐射自动监测站和核设施实时流出物监测系统。建设核安全监│
│管技术支持系统。 │
│ 环境应急监测:配备省级水、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车系统以及核污染与辐射应急监│
│测仪器设备。 │
│ 县级基本环境监测:配备实验室常规仪器,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县环境监测站建设│
│达标率分别达到90%、80%、60%。 │
│ 环境执法监督标准化:省级全部达到一级标准,市(地)级达二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90│
│%,区县级达三级标准的比例不低于70%。 │
│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国控重点污染源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监控│
│中心,实施联网监控管理。完善重点城市监测站污染源监督监测能力。 │
│ 环境管理基础条件:落实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建设一批环境重点实验室和 │
│工程技术中心、标准样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环境保护信息系统。 │
└────────────────────────────────────────┘
四、重点工程和投资重点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必须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投资作保障,通过落实规划、落实资金、落实项目,把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落到实处。
(一)重点工程。
加快完成国家“十五”各项重点治理计划的结转项目,及时开工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项目,研究论证一批新的工程项目。“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10项环境保护工程。要调动各种资源,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建设。
┌────────────────────────────────────────┐
│ 专栏5“十一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
├────────────────────────────────────────┤
│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保执法能力、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
│在线监控系统、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系统、环境综合评估体系、“金环”工程、环境科技创│
│新支撑能力建设。 │
│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完成31个省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300个设区市的 │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建设任务。 │
│ 铬渣污染治理工程:对堆存铬渣及受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 │
│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规模4500万吨/日,改造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 │
│及配套管网,配套污泥安全处置和再生水利用。 │
│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水源地上游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
│殖污染治理和部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
│ 城市垃圾处理工程: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规模24万吨/日。 │
│ 燃煤电厂及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使现役火电机组投入运行的脱硫装机容量达│
│到2.13亿千瓦。 │
│ 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立一批示范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完│
│善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基础设施。 │
│ 核与辐射安全工程:建成核设备性能鉴定实验室、放射性物质鉴定实验室、放射性废物│
│安全管理中心、电磁辐射监测实验室、全国辐射环境监督监测国控网、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
│督管理系统等。 │
│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建成环境优美乡镇2000个,完成1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
└────────────────────────────────────────┘
(二)投资重点。
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
1.水污染治理。
为实现化学需氧量减少10%的目标,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400万吨,其中:需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500万吨/日,形成化学需氧量削减能力300万吨;工业污水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100万吨。水污染治理是投资的重中之重。
2.大气污染治理。
为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在“十一五”新建燃煤电厂基本都安装脱硫设施的前提下,还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削减现役火电机组二氧化硫490万吨,使现役火电机组投入运行的脱硫装机容量达到2.13亿千瓦,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等脱硫工程形成脱硫能力30万吨。推进其他工业废气治理、城市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