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工程壮大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革命老区的县域经济。湖北大别山区的英山、罗田和鄂西北山区的郧县,安徽皖南山区的广德、黟县,江西井冈山的永新、庐山的修水和东乡,贵州的平坝,四川的珙县、宁南,山西的垣曲、阳城,陕西的安康等地,茧丝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四川宁南县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后,茧丝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上缴利税60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二)生产方式快速转变,提高了产业竞争能力
“东桑西移”工程突出强调了推广桑园集中连片、统一管理和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大棚饲养、使用方格簇等国际先进技术,改变了过去 “门前屋后、田边地头”种桑、一家一户养蚕的传统方式,使种桑养蚕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集约式方向发展。2006年,“东桑西移”工程共新建小蚕共育室15.9万平方米、养蚕大棚53.2万平方米、推广方格蔟7748万片,使蚕农平均单产水平由每张28公斤,增加到35公斤,提高了25%。
“东桑西移”工程带动了种桑养蚕向市场化发展,改变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初步形成一批像“云南保山”、“四川珙县”、“安徽霍山”、“广西横县”等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的成功模式。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经营、技术承包、联合经营等多种组织形式,将公司、基地、蚕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相连接,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确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互惠经济机制,大大提高了产业竞争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蚕农普遍感到:有龙头企业作保障,解决了多年来“卖难”的困惑。
(三)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西部15个省桑园面积约890万亩,占全国69.7%,蚕茧产量43万吨,占全国58.9%。与2005年相比,中西部省份桑园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蚕茧产量比重提高了0.6个百分点。“东桑西移”工程的50个龙头企业在投资蚕桑基地,把东部先进的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带给中西部的同时,一半以上就地发展缫丝生产,平均每个企业吸收500-800个农民就业,形成了“蚕农家有缫丝工、缫丝女工在农村”的新型工农关系。
“东桑西移”工程大多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山区,不仅兴业富农,而且绿化了山野,茧丝资源综合开发又延伸出循环发展的新型产业链。陕西、甘肃开发的桑叶茶,四川的雄蚕醋,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四川、广西、云南开发的废弃桑枝条造纸,养殖食用菌、天麻,变废为宝;华北、西北地区,桑树被选作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树种;绝大多数基地县利用蚕粪开发沼气和优质绿色肥料,改善了农村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