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全氟离子膜材料,提升我国含氟高分子材料整体技术水平,满足我国氯碱工业和燃料电池工业迫切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氯碱工业全氟离子膜产业化技术,低成本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电极先进制造技术,电缆级FEP树脂规模先进制备技术。
(3)农药创制工程。
研究开发新化合物优化设计、高效合成、高通量筛选等关键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与重要中间体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农药安全性评价与质量评价GLP体系,开展创制新农药工程化开发,实现我国首批10个以上创制农药品种的产业化。
6.制造业。
发展思路: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关键成套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材料仍主要依靠进口,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国际竞争力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求,以装备制造为突破口,以绿色制造为导向,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加强自主开发,改善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发展目标:实现制造业若干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若干行业的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具备自主设计开发制造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实现若干高效、节能、绿色制造工艺,多数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竞争力明显提高。攻克连铸成型、精密成型模具和快速制造技术。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基本立足国内。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在重点行业逐步实现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一批科学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大幅度提高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分析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
重大项目:
(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开展以创新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并选择10个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展以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应用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建成10个,支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客户化与集成应用开发和推广,建成20个信息化软件产品产业化基地,培育5~10家系统集成商和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2)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面向我国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迫切需求,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关键技术及装备,并实施若干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绿色制造水平,国际绿色壁垒造成的贸易额损失显著减少;并推动绿色制造相关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选择典型行业研究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墙体材料等成套工艺与装备,实施汽车拆解回收、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设计和回收处理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应用工程;开发并推动形成废旧产品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等绿色制造相关的新兴产业。
(3)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
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攻克质谱串联技术、电子透镜像差校正技术、核磁勘探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3~5项在原理或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精密科学仪器设备(装置);攻克高稳定性光源、高分辨率分光器件、高性能检测器等关键部件20余项,提升国内相关分析测试仪器产品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攻克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开发5~10种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生命科学仪器;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公共安全分析测试的需求,攻克实时在线、微量快速、复杂体系以及原位、无损等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现场检测监测仪器。建立能源、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
7.交通运输。
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交通运输的运量、流向和质量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对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新的更大的挑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滞后、交通能耗过高、交通事故频发、大城市交通拥堵和污染严重、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交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飞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等的自主研发能力;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吸纳和应用,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攻克建设和养护中的关键技术。
发展目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养、运输装备现代化、一体化运输、交通安全和交通环保节能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能够满足我国交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适应近期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管理体系,增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协同性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运输产业的快速形成;通过集成应用示范,实现特大型城市、区域综合交通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交通控制的可视化和运输组织的智能化;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通畅、便捷、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服务。
重大项目:
(1)高速磁悬浮交通。
研究开发500公里/小时高速磁悬浮车辆、悬浮导向控制技术、牵引控制技术、运行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全套技术、设备和部件,建立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和标准体系,建设一条3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中试线,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型化工业试验。实现高速磁悬浮交通三大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掌握系统集成技术,降低车内外噪声、改善供电系统性能、实现制动能量反馈、优化线路技术要求、开发新型轨道结构,降低系统造价,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在高速磁悬浮车辆、牵引控制、运行控制、系统集成及综合试验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