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
发展思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能源需求日益增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多元化供给和高效清洁利用,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三大瓶颈问题,促进经济结构向减少能源消耗、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十一五”期间,要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提高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突破清洁、可靠、经济的能源供给与使用技术,开发核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可靠的国家电力输配系统,提高输电效率。
发展目标:大力开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突破一批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重点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洁净煤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工业锅炉及发电技术与装备,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液化、先进发电及污染控制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突破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与装备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利用。突破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提高电网输电容量、效率和安全运行水平。攻克生物质发电和制取液体燃料技术。
重大项目:
(1)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
研制2~3兆瓦风电机组,组建近海试验风电场,形成海上风电技术。攻克2兆瓦以下风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检测认证体系。
(2)800/1000kv特高压输变电技术与装备
攻克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和±800kV直流特高压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理论和试验技术,特高压输电的关键技术、大电网技术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
2.资源。
发展思路:我国水、油气和矿产等资源严重短缺,后备资源储备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依靠科技攻关,大幅度提高资源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已势在必行。“十一五”期间,本着“节约优先、增储增效”的原则,把增加资源有效储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提高资源自主供给能力,作为缓解资源短缺的主要技术途径。以战略性矿产为重点,针对我国油气、矿产资源赋存特点,重点开发提高我国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速度、深度和精度的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条件资源勘探的技术瓶颈,以有效推动资源储量的增加;以复杂难采和难处理矿利用为目标,强化采选冶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加强水资源合理调配、海水利用及节水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危机局面。
发展目标:开发一批资源开发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促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突破制约我国重点资源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发现3~4处大型矿产后备基地,发现一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突破一批复杂难采矿开采和难处理矿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形成矿产开发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采选冶综合回收率提高10%~15%;突破石化等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关键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建立重大河流用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的技术支持系统;突破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形成单机5万吨/日海水淡化和10万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及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重大项目:
(1)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
自主开发单机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单套1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以及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技术,形成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设计;发展10万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与装备和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以及海水预处理技术;开发海(卤)水钾、镁、溴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完成年产5万吨海水直接制取钾肥等示范工程,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链的形成。
(2)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
重点围绕着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摸清三江地区等十大中西部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开发并集成适合中西部典型成矿区带和不同景观区的综合勘查技术系列及勘查模式,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提交大型矿床远景靶区25~30处,可供商业勘查的铜、铁、铅、锌等大型找矿基地10~15处,提交铜类储量200万吨、富铁1亿吨、锰6000万吨和铅锌180万吨。
(3)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
攻克20项复杂难处理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大型采选冶成套装备,使我国复杂难采金属矿石损失率降低20%~30%,开采成本降低15%~20%;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8%~10%,生产能耗降低10%~15%;扩大利用金属资源量15~20亿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松软破碎矿体和地下残留矿体开采技术、水下矿床和露天转地下开采综合技术、高价值软破矿体开采环境再造高效开采综合技术、微细粒级致密共生伴生金属矿的高效分离技术、低能耗还原焙烧技术、复杂难处理金属矿石全新选冶综合技术及工艺、大型采矿与选矿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
3.环境。
发展思路:我国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区域性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已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循环与再生利用为突破口,强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研发,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研发与示范,通过集成创新形成适用于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监测、预测预报和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发展目标: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突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建立典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模式及相关政策与管理体系;突破10项左右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代表性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系统技术;围绕气象、地震、海洋、洪水和地质等重大自然灾害,突破一批监测、预测预报关键技术,稳步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制定适应和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技术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