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实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员工长期从事传统银行业务,一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当地独家提供信贷服务,独占卖方市场,竞争意识、市场化经营意识淡漠,经营管理缺乏创新,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必须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提高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保障。
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标和原则
(一)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引进、配置人力资源三个重要环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为5—10年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过渡到现代金融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具体目标:今后3—5年,员工总量应调整到与业务发展(人均资产、人均存款、人均创利等)基本相适应的范围内;年龄老化问题基本解决,形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文化程度持续提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员工占比逐步降低为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占比不低于50%,其中本科、研究生占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高,中,低比例基本匹配;员工的地区分布、层次分布趋于合理。
到2016年,形成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相协调的员工总量及合理的年龄梯次和文化,专业、分布结构。员工总量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年龄结构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合理梯次;文化程度显著提高,绝大多数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员工提高到大专水平,本科、研究生占比在第一个5年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高、中、低比例匹配,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能够满足需要;员工的地区分布、层次分布科学合理,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和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原则
1.先进性与现实相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依据,着眼未来的发展,符合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要考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特点,实事求是,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人力资源结构要与其业务状况、岗位需求相适应。
2.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根据整体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业务需求,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相协调的原则,建立统筹配置与调控、引进与使用、激励与保障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整体配置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引进分流制度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员工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