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2004年项目申报指南
(2004年4月19日农业部发布)

  一、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基本思路
  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兼顾尽快提高粮食产量的当前需求,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优先选择商品量大、基础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大县,积极探索强化项目内在联系、发挥项目整合效果、提高综合配套能力的有效方式,重点建设直接与粮食生产能力挂钩的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农机装备推进项目。
  (二)基本原则
  1.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在确定的484个县(场)统筹规划项目布局,根据财力可能和各县(场)的前期准备情况分期投资建设。我部将在各省推荐的项目中,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优中选优。
  2.突出重点的原则。本年度申报的项目县(场)应为直属垦区、商品量在5亿公斤以上的产粮大县,以及部分基础条件好、服务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的县(场)。
  3.适度规模的原则。考虑项目县(场)技术水平、组织管理和资金配套能力,原则上每个县(场)每批同时申报的项目数量不超过4个。
  4.区别配套的原则。各类项目中央投资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比例: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和病虫害防控项目西部地区1: 0.1,中部地区1:0.2,东部地区在1:0.2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配套资金比例。标准粮田项目1:0.5;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中央投资按总投资的10%-15%安排,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中央投资规模,其余由购机者自筹。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的项目全部由中央投资投入。中央投资重点用于各类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的仪器设备购置等,非生产性仪器设备主要由地方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省级承担,项目可研报告中要明确省级承担的比例。
  二、投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 (2004-2010年)》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结合近两年我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安排情况, 2004年重点安排以下项目建设:
  (一)优质专用良种育繁项目
  通过提高、完善现有基础条件,提升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和配套集成技术水平,在提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种粮食作物原原种研发和供应能力的同时,巩固完善小麦、常规稻和大豆原种、良种扩繁能力,不断提高专用品种的覆盖率和更新换代能力,形成由“新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扩繁-监督检测-技术综合配套”等环节组成的良种育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体系。重点加强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品种的良种繁育项目建设,继续完善新品种开发研究基础设施建设。
  1.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1)建设布局
  重点选建黄淮海及东北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长江流域和东北优质常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东北、内蒙古及黄淮海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东北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及黄淮海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基地。选址要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和地块,不得超越一个县域内两个相临的乡镇。每个省(直属垦区)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3个。
  (2)建设内容
  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间排灌系统、田间道路、晒场、库棚等,配套购置种子检验和种子生产的农机具设备等,适当补充加工处理设备。加工处理设备主要考虑种子筛选、包衣等初加工设备,补充数量以满足本基地良种生产规模所需加工能力为基础,按照“填平补缺、适当提升能力”的原则测算需新增的设备数量,不得超规模申报。
  (3)建设及投资规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