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优先主题的计划方案
10大重点领域33项优先主题的计划方案见表1。
表1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计划分解表
┌─┬──┬────────────────────────────────────┐
│重│优先│ “十一五”环境科技优先主题任务分解 │
│点│主题├──────────────┬────────────┬────────┤
│领│ │ 1、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 │2、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 │3、鼓励企业自主 │
│域│ │ │、改善环境质量和监管能力│开展和国际科技合│
│ │ │ │的科技发展计划 │作的科技发展计划│
│ │ │ │ │项目 │
├─┼──┼──────────────┼────────────┼────────┤
│水│1饮 │选择南水北调中线、三峡库区、│完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指│针对中西部农村劣│
│ │用水│大江大河入海口等具有战略意义│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制定饮│质饮用水源区,开│
│污│安全│和重大污染问题的水源地,以水│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分│发与集成不同饮用│
│ │保障│源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区为核心│质供水标准,修订现行饮用│水源类型区水源保│
│染│及关│,开展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水国家标准。研究石油、化│护与分散型饮用水│
│ │键支│究;以大中型城市供水为重点,│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安全净化技术,实│
│防│撑技│以水质安全风险控制为核心,研│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施农村小型饮用水│
│ │术 │究开发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技术│水污染的过程与规律;建立│源保护、饮用水质│
│治│ │体系,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风险│净化一体化工程示│
│ │ │。研究解决调水沿线或库区周边│评估指标体系。 │范。 │
│ │ │地区环境保护管理策略与政策措│ │研究开发适合村镇│
│ │ │施。 │ │饮用水供给特征和│
│ │ │针对华北、华东农村村镇地表水│ │经济水平、工艺先│
│ │ │源和浅层下水源污染、净水工艺│ │进、运行简便的系│
│ │ │技术落后、水质安全缺乏保障等│ │列技术和集成系统│
│ │ │重要问题,开展面源与浅层地下│ │,进行分类应用示│
│ │ │水的交互影响、协同调控与管理│ │范。 │
│ │ │政策研究。针对西部干旱区,开│ │ │
│ │ │展污水资源化技术与工程示范研│ │ │
│ │ │究。 │ │ │
│ │ │支持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 │
│ │ │重点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 │ │
│ │ │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 │ │
│ │ │场地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与规律;│ │ │
│ │ │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 │ │
│ │ │标体系,开发地下水污染评估模│ │ │
│ │ │型和综合调控技术,探索地下水│ │ │
│ │ │环境质量的恢复机理机制。 │ │ │
├─┼──┼──────────────┼────────────┼────────┤
│水│2流 │通过区域污水集中控制、河道净│以淮河、海河、辽河、松花│研究废水与环境水│
│ │域(│化与修复、污水回用与生态水资│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体的脱氮除磷技术│
│污│区域│源保育等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开展适合于高寒│
│ │)水│实现流域(区域)水污染物总量│,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地区水污染处理工│
│染│污染│控制与分配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太湖、滇池、巢湖为重点,│艺技术研究和处理│
│ │控制│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物│设备研制。 │
│防│与工│修复技术,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总量控制与削减方案研究。│ │
│ │程示│化控制技术,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开展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评│ │
│治│范 │与水体修复技术,以及南水北调│估研究;研究在流域水污染│ │
│ │ │东线沿线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控制中逐步引入生态管理的│ │
│ │ │术等的研究。 │方法。 │ │
│ │ │深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 │ │
│ │ │域水、气、土复合污染机理与调│ │ │
│ │ │控技术研究;继续支持湖泊和水│ │ │
│ │ │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及水环境生│ │ │
│ │ │态恢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支│ │ │
│ │ │持河口与近岸海域污染削减与控│ │ │
│ │ │制相关技术研究,研究环境水体│ │ │
│ │ │的脱氮除磷技术。 │ │ │
│ │ │开展梯级水电开发活动与流域重│ │ │
│ │ │大工程项目对流域水生态与水环│ │ │
│ │ │境的影响研究。 │ │ │
│ │ │建立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优化调│ │ │
│ │ │控技术方法体系及流域开发与规│ │ │
│ │ │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方法体│ │ │
│ │ │系;支持开展干流、河口与海岸│ │ │
│ │ │带及近海海域污染物通量与陆源│ │ │
│ │ │控制区划与规划研究,优化流域│ │ │
│ │ │(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 │ │
│ │ │,提出解决区域和流域水污染冲│ │ │
│ │ │突问题的技术办法和管理措施。│ │ │
├─┼──┼──────────────┼────────────┼────────┤
│大│3城 │重点研究城市区域整体水环境质│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气│市水│量改善及水体修复技术,选择具│ │系统的深度脱氮除│
│污│环境│有代表性和战略意义的城市区域│ │磷集成技术研究;│
│染│质量│,研究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 │研制开发城市污水│
│防│改善│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水│ │处理厂污泥处置与│
│治│与生│环境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与保障技│ │资源化利用关键技│
│ │态建│术,研究制定城市水环境的合理│ │术及成套设备,构│
│ │设 │利用与系统管理方案。 │ │建高效经济的城市│
│ │ │ │ │污水处理与综合利│
│ │ │ │ │用技术模式。 │
├─┼──┼──────────────┼────────────┼────────┤
│大│4区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城镇空间│继续支持区域不同大气污染│ │
│ │域大│布局、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等对│物的污染贡献与负荷分配、│ │
│气│气污│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与调控│动态总量控制与削减技术与│ │
│ │染现│技术和对策,区域性大气污染诊│方法研究。 │ │
│污│状、│断技术和区域敏感源筛选识别技│ │ │
│ │成因│术;支持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 │ │
│染│与调│载能力研究、大气过程与环境容│ │ │
│ │控技│量关系研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 │ │
│防│术 │质量的预测预报技术、模型与方│ │ │
│ │ │法研究;开展长三角、珠三角、│ │ │
│治│ │京津冀等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 │ │
│ │ │染成因及综合调控技术和对策研│ │ │
│ │ │究,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 │ │
│ │ │的区域调控机制,实现我国区域│ │ │
│ │ │性大气环境质量的科学管理。 │ │ │
│ ├──┼──────────────┼────────────┼────────┤
│ │5城 │研究重点城市大气灰霾、细颗粒│开展机动车排放与大气质量│支持燃煤汞污染、│
│ │市大│与超细颗粒、VOC来源、成因与 │关系研究、典型城市大气污│二恶英、臭氧等大│
│ │气环│转化机理;开展清洁燃料的应用│染的特征及大气环境质量改│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 │境问│和发展战略研究。 │善技术研究;开展城市大气│研究。 │
│ │题与│ │污染源解析技术以及城市空│ │
│ │控制│ │气质量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
│ ├──┼──────────────┼────────────┼────────┤
│ │6大 │开展脱硫副产物(CaSO4、CaSO3│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重点研究燃烧过程│
│ │气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及示范、经济│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中SO2、NOX同步控│
│ │染物│政策研究。 │术研究。研究汽油清净剂与│制与治理技术,工│
│ │控制│ │柴油清净剂对大气污染影响│业排放有毒有害有│
│ │与废│ │,开展机动车排放相关的燃│机污染物的控制技│
│ │气治│ │油品质保障和改进措施、加│术;支持燃煤汞污│
│ │理技│ │油站排放控制及管理措施研│染、二恶英、VOC │
│ │术 │ │究。 │等大气污染物控制│
│ │ │ │ │技术研究,开发室│
│ │ │ │ │内空气污染物控制│
│ │ │ │ │与削减技术与设备│
│ │ │ │ │。 │
├─┼──┼──────────────┼────────────┼────────┤
│土│7土 │研究典型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识别│调查并研究我国区域土壤污│ │
│壤│壤污│、风险评价模式与表征方法;开│染特征、演变历史及趋势,│ │
│污│染与│发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复合│开展土壤污染高风险区毒害│ │
│染│修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实验开│有机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与│ │
│防│技术│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及人体│ │
│治│ │ │健康有关的土壤环境质量分│ │
│与│ │ │区、分类、分级评估技术与│ │
│农│ │ │方法;开展区域土壤环境容│ │
│村│ │ │量预研究,研究建立国家土│ │
│环│ │ │壤污染档案。 │ │
│境├──┼──────────────┼────────────┼────────┤
│综│8农 │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开展农业资源后继│
│合│村环│技术、村落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与特点分析研究,国家农村│产业设计与资源高│
│整│境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效利用技术研究。│
│治│合整│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研究并制定国家面源污染控│ │
│ │治与│有机农业推广技术、农村新能源│制行动方案。 │ │
│ │农村│生态工程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 │ │
│ │面源│制技术研究。 │ │ │
│ │污染│ │ │ │
│ │防治│ │ │ │
│ ├──┼──────────────┼────────────┼────────┤
│ │9农 │开展各类新型农药环境生态风险│调查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和流│ │
│ │药环│评价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环境风│域中持久性污染物质、环境│ │
│ │境安│险评价模型、评价准则和农药环│激素类物质和抗生素类PBT │ │
│ │全 │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我国典型│物质的污染水平并开展相关│ │
│ │ │城镇及农村区域PBT物质污染水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开展持│ │
│ │ │平、生态效应、环境控制指标体│久性及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 │
│ │ │系;研究提出农药PBT物质优先 │安全监控与污染防治技术研│ │
│ │ │控制名录;探索建立农药PBT物 │究。 │ │
│ │ │质环境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制定│ │ │
│ │ │农用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并提出│ │ │
│ │ │相关污染控制技术。 │ │ │
├─┼──┼──────────────┼────────────┼────────┤
│固│10固│开展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技│开展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和处│研究废旧产品资源│
│体│体废│术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理处置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评价、资源化工程│
│废│物物│开展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性评价研究,提出固体废物│与工艺技术;研究│
│物│质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的│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固体废物全过程控│
│与│特征│研究。 │,建立相关的评价技术理论│制关键技术及二次│
│化│与污│开展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方法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污染控制技术。 │
│学│染控│识别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的关键点│固体废物管理的决策评价制│ │
│品│制技│和关键技术,提出污染控制的技│度。 │ │
│污│术 │术对策和技术路线。 │研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
│染│ │ │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 │
│防│ │ │理机制,建立固体废物处理│ │
│治│ │ │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评价体系│ │
│ │ │ │,形成我国完善、合理的固│ │
│ │ │ │体废物管理的技术、经济政│ │
│ │ │ │策体系。 │ │
│ │ │ │完善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
│ │ │ │与资源循环过程的污染控制│ │
│ │ │ │标准、规范。 │ │
│ ├──┼──────────────┼────────────┼────────┤
│ │11危│开展危险废物资源化过程的全生│编制危险废物资源化产品的│重点研发特种危险│
│ │险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风险评价研究│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标准、│废物(如医疗废物│
│ │物处│,建立相应的技术理论基础;开│资源化产品的污染控制标准│、电子废物、有毒│
│ │理处│展危险废物资源化产品中污染物│;提出资源化过程中的环境│化学品等)资源化│
│ │置技│质的污染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保护技术规范。 │、无害化处理技术│
│ │术 │掌握资源化产品在环境中可能的│研究建立危险废物分级管理│及污染防治新技术│
│ │ │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建立相应│依据和分级体系,并提出我│。 │
│ │ │的环境安全评价模型,并对资源│国危险废物管理级别和相对│ │
│ │ │化产品的长期安全性进行实验验│应的管理规范和危险废物分│ │
│ │ │证。 │级管理名单。 │ │
│ │ │研究危险废物和化学品在环境中│ │ │
│ │ │的污染规律和环境效应。完善危│ │ │
│ │ │险废物、新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 │ │
│ │ │评估及豁免(排除)体系。开发│ │ │
│ │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场二次污染监│ │ │
│ │ │控及防治技术系统。 │ │ │
├─┼──┼──────────────┼────────────┼────────┤
│固│12化│探查我国典型地区POPs的现状、│研究开发化学品(有毒化学│ │
│体│学品│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我国POPs│品)环境暴露与评估模型,│ │
│废│环境│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归│研究建立化学品风险评价及│ │
│物│效应│宿研究;开展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监管体系;选择若干区域,│ │
│与│与风│研究,探索新型化学品复合污染│开展有毒化学品排放源的调│ │
│化│险评│效应;开展化学品污染场地生态│查研究;开展高产量化学品│ │
│学│估技│风险评价与修复应用示范。 │的筛选与评估研究,研究建│ │
│品│术 │ │立相关指标和方法;研究建│ │
│污│ │ │立筛选优先环境管理化学品│ │
│染│ │ │名录的指标和方法;完善新│ │
│防│ │ │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评估及│ │
│治│ │ │豁免体系。 │ │
│ │ │ │研究建立我国POPs生产、销│ │
│ │ │ │售、使用、排放过程中的环│ │
│ │ │ │境监管制度;研究建立POPs│ │
│ │ │ │的识别指标和检测方法。 │ │
├─┼──┼──────────────┼────────────┼────────┤
│生│13国│开展荒漠生态工程的技术开发与│开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
│态│家重│示范。 │体系研究,研究我国重要生│ │
│保│要生│ │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影响机│ │
│护│态功│ │理与机制,研究重要生态功│ │
│与│能区│ │能区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 │
│生│的保│ │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不同类│ │
│态│护与│ │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 │
│建│建设│ │设的方法与技术模式,开展│ │
│设│ │ │生态安全预警分析与模拟研│ │
│ │ │ │究。 │ │
│ ├──┼──────────────┼────────────┼────────┤
│ │14区│研究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 │
│ │域生│制和政策。继续开展重点区域(│,研究各类资源开发对生态│ │
│ │态环│流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评│系统的损毁性与累积性影响│ │
│ │境保│价方法研究,区域(流域)生态│,提出合理的开发模式与减│ │
│ │护与│系统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的空间│缓生态影响的关键技术;研│ │
│ │生态│关系研究。 │究各类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
│ │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及城市群生态系│机制和政策;支持开展生态│ │
│ │监测│统规划方法,研究维护城市(城│系统监测指标与方法研究,│ │
│ │技术│市群)生态平衡的管理技术与模│研究开发新型实用的生物指│ │
│ │ │式。 │标体系和基准,研究生态交│ │
│ │ │ │错区、脆弱区分布、变化与│ │
│ │ │ │监测评估方法与保护对策。│ │
├─┼──┼──────────────┼────────────┼────────┤
│ │15生│研究生物多样性在国民经济和社│研究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预│加强跨界自然保护│
│ │物多│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对各│警监测和评价技术体系,掌│区联合保护研究,│
│ │样性│行业的贡献,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握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动│支持大湄公河次区│
│ │与生│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态变化趋势;完善国家自然│域、中亚、东北亚│
│ │物安│建立国家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有│保护区建设规范和各项制度│等跨界生物多样性│
│ │全支│效防范外来入侵生物、转基因生│,发展监测平台,进一步提│保护合作研究。 │
│ │撑技│物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风险;开│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和│ │
│ │术 │展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体系、│实际保护效能; │ │
│ │ │重要珍稀物种的保育模式、水生│ │ │
│ │ │生态系统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技│ │ │
│ │ │术、物种、生态系统、自然遗迹│ │ │
│ │ │保护的空缺分析研究,提高生物│ │ │
│ │ │多样性保护技术,促进完善自然│ │ │
│ │ │保护区网络体系; │ │ │
├─┼──┼──────────────┼────────────┼────────┤
│核│16核│开展一回路压力边界完整性研究│开展反应堆老化管理和延寿│ │
│ │设施│,新型反应堆严重事故机理研究│管理安全技术和评价技术研│ │
│与│安全│、严重事故序列及源项研究、核│究;研究概率安全分析(PS│ │
│ │风险│电站防火研究;开展核燃料循环│A)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在 │ │
│辐│评价│设施核临界安全理论和试验验证│核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
│ │与控│方法研究;开展大型乏燃料后处│ │ │
│射│制 │理厂源项及严重事故研究;反应│ │ │
│ │ │堆高燃耗燃料元件安全性能研究│ │ │
│安│ │;开展辐射防护最优化以及职业│ │ │
│ │ │照射控制技术研究。 │ │ │
│全├──┼──────────────┼────────────┼────────┤
│ │17辐│开展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高放│开发核电厂等核设施及核污│ │
│ │射环│废液的分离-嬗变研究;开展高 │染事故的大气输送及扩散预│ │
│ │境与│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研究;开发│警模型系统,建立核安全信│ │
│ │放射│针对污染物料解控的测量和控制│息平台与核安全管理技术体│ │
│ │性废│技术,开展辐射评价模式与辐射│系。开展核设施污染源调查│ │
│ │物管│后果评价方法研究。开展核设施│及核污染严重事故的试验和│ │
│ │理安│退役过程中废物与资源处理技术│取样分析研究。建立核设施│ │
│ │全 │研究;开展累积的放射性废物处│退役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数据│ │
│ │ │理处置,中、低放废物处理、整│库,构建核设施和强放射源│ │
│ │ │备和处置技术及环境生态恢复技│威胁评价技术体系。 │ │
│ │ │术研究;开展核恐怖活动可能的│ │ │
│ │ │后果评价及放射性释放的特点研│ │ │
│ │ │究。 │ │ │
│ ├──┼──────────────┼────────────┼────────┤
│ │18辐│开展放射源标识技术研究和回取│研究建立医用辐射控制指标│ │
│ │射源│整备技术研究;研究不同电磁辐│和标准,完善核安全法律、│ │
│ │安全│射源(包括高压输变电线路、高│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国家│ │
│ │技术│频感应设备等)电磁辐射源强及│电磁辐射环境控制标准。 │ │
│ │ │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开│ │ │
│ │ │展电磁场源数量和多样性对人体│ │ │
│ │ │健康的影响研究;开展各类人群│ │ │
│ │ │电磁辐射超敏反应的统计学结果│ │ │
│ │ │与影响评估研究。 │ │ │
├─┼──┼──────────────┼────────────┼────────┤
│环│19污│开展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研究制定国家工业污染源、│ │
│境│染物│中的分配系数研究,制定环境统│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三│ │
│综│排放│计技术手册,为各级环境保护部│产污染源的调查与统计技术│ │
│合│总量│门实现排放总量的科学管理提供│规范,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 │
│管│统计│技术方法和指南。 │产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 │
│理│与核│ │研究重点工业行业不同装备│ │
│关│定技│ │水平、不同生产规模以及不│ │
│键│术 │ │同工艺技术下各类污染物排│ │
│科│ │ │放系数与估算技术;筛选我│ │
│学│ │ │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研│ │
│技│ │ │究各类非点源污染源强估算│ │
│术│ │ │技术与方法;基本建立完整│ │
│支│ │ │的、覆盖各类主要污染物的│ │
│撑│ │ │动态源排放清单及数据库系│ │
│ │ │ │统。 │ │
│ ├──┼──────────────┼────────────┼────────┤
│ │20环│研究建立固定及流动源环境风险│优先研究淮河、海河、辽河│ │
│ │境监│防范及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制订│、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 │
│ │管与│各类环境风险评价导则和相关设│、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 │
│ │应急│计规范。研究并提出对企业和地│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的饮│ │
│ │预警│方政府环境风险防范的相关要求│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风险评估│ │
│ │体系│,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技术与风险防范技术,建立│ │
│ │ │应急预案体系,研究企业与地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预警监控│ │
│ │ │政府的应急响应和预案的衔接技│系统。研究开发上述区域(│ │
│ │ │术,促进二者的有机衔接。 │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 │
│ │ │ │警方法;研究制订区域(流│ │
│ │ │ │域)环境安全管理决策支持│ │
│ │ │ │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研究区│ │
│ │ │ │域(流域)环境应急监测的│ │
│ │ │ │布局理论、灾情数据的获取│ │
│ │ │ │规范及重大污染应急响应技│ │
│ │ │ │术,研究跨区域(流域或上│ │
│ │ │ │下游)致灾区与受灾区重大│ │
│ │ │ │污染事故的协同响应机制与│ │
│ │ │ │部门应急预案,建立重点区│ │
│ │ │ │域流域环境预警监控系统;│ │
│ │ │ │研究开发重点核设施核事故│ │
│ │ │ │的预警监控及应急响应技术│ │
│ │ │ │和系统。 │ │
├─┼──┼──────────────┼────────────┼────────┤
│环│21环│加强现代采、制样技术和现代环│开展环境监测发展战略、管│自主研制一批在线│
│境│境监│境监测分析技术研究,重点加强│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环境监│连续自动监测仪器│
│综│测与│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痕量、超痕量│测网优化调整研究;研究环│、主要污染物排放│
│合│信息│监测分析技术、生物监测技术、│境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总量在线连续监测│
│管│管理│形态分析技术、源解析技术、环│技术政策,开展环境监测技│系统、便携式监测│
│理│ │境质量评价技术和发布技术、水│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研究│仪器设备等。 │
│关│ │和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设备和│;开展相关卫星地面接收、│ │
│键│ │技术研究。加强辐射环境质量监│预处理和应用系统研究,研│ │
│科│ │测技术和系统的研究开发;组织│究涵盖时空变化信息的环境│ │
│学│ │研究环境信息集成技术和综合分│质量综合分析与表征规范和│ │
│技│ │析技术。 │标准化技术,开展专项环境│ │
│术│ │加强国家环境保护计量标准体系│监测信息技术和应用系统研│ │
│支│ │研究,研究环保专业计量理论与│究,加强环境监测信息联网│ │
│撑│ │应用技术,开展各类环境污染计│与数据共享应用技术研究。│ │
│ │ │量标准研究。重点研制挥发性和│研究建立适应环境保护工作│ │
│ │ │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农药、PO│需要的环境信息标准和技术│ │
│ │ │Ps和其他优先污染物等水环境监│规范。 │ │
│ │ │控计量标准;研制零空气计量基│ │ │
│ │ │准、臭氧计量标准器、VOC标准 │ │ │
│ │ │气体等空气污染监控计量基标准│ │ │
│ │ │;研制重点城市空气颗粒物、重│ │ │
│ │ │点流域水质及水系沉积物、典型│ │ │
│ │ │污染土壤、生物等环境基体标准│ │ │
│ │ │样品。 │ │ │
│ ├──┼──────────────┼────────────┼────────┤
│ │22环│开展水、气、土壤、声环境基准│开展排放标准体系调整研究│利用国际合作渠道│
│ │境基│理论(毒理学、风险评估理论)│,提出体系设置原则与体系│,开展PM10、PM2.│
│ │准与│研究,采用与研发重点有毒污染│表,进行优先控制污染物名│5、富营养物质、 │
│ │标准│物、PM10、PM2.5、富营养物质 │单研制;开展国家大气、水│二次污染物、“三│
│ │ │、“三致”污染物质的环境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原理与│致”污染物质环境│
│ │ │(人体,生态)的指南,建立我│方法学研究,重点包括:标│标准研究。 │
│ │ │国环境基准推导的方法学;开展│准控制项目选择与指标设计│ │
│ │ │环境质量标准基本原理与制订方│原理研究、污染控制技术评│ │
│ │ │法学研究,研究我国环境质量标│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成│ │
│ │ │准的体系、标准文本体例结构、│本-效益分析模型研究。 │ │
│ │ │污染物项目、标准限值与评价方│研究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 │
│ │ │法。 │排放标准的实施制度与技术│ │
│ │ │开展基于空气、地表水、土壤、│措施。研究环境保护管理、│ │
│ │ │生态、固体废物、噪声、振动、│执法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 │ │放射线、电磁辐射等监测要素或│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 │
│ │ │监测对象分类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时”制度建设技术标准规范│ │
│ │ │法标准研究。 │研究;开展区域综合开发项│ │
│ │ │ │目或规划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
│ │ │ │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数│ │
│ │ │ │量等环境标准的研究;开展│ │
│ │ │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涉│ │
│ │ │ │及循环经济的污染控制行业│ │
│ │ │ │标准研究;研究制定资源开│ │
│ │ │ │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建│ │
│ │ │ │立基于城市人群生活舒适性│ │
│ │ │ │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 │
│ │ │ │范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
│ │ │ │技术规范。 │ │
├─┼──┼──────────────┼────────────┼────────┤
│环│23环│研究建立国家自然资本评估系统│重点开展环境法律、法规、│ │
│境│境政│、绿色国民经济指标体系和核算│部门规章和技术经济政策等│ │
│综│策与│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国民经济│的基础研究。优先开展国家│ │
│合│法规│核算与专业部门核算之间的联系│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优先支│ │
│管│ │平台,开展排污费、生态税费和│持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 │
│理│ │补偿政策制订及其实践研究。 │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 │
│关│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不同│、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 │
│键│ │区域的产业淘汰和污染治理政策│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 │
│科│ │。开展城市功能定位与区域能源│害赔偿、污染责任保险和环│ │
│学│ │供应、环境规划等宏观规划、功│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 │
│技│ │能分区的协调性研究。开展各类│案的拟订研究工作;配合开│ │
│术│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方法│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
│支│ │研究。 │护法》的修订研究。开展具│ │
│撑│ │ │体行业环保政策与项目准入│ │
│ │ │ │、环境政策落实及部门监督│ │
│ │ │ │等具体环节之间衔接、配套│ │
│ │ │ │情况的研究。 │ │
│ │ │ │支持开展国家中长期社会环│ │
│ │ │ │境经济综合分析预测研究和│ │
│ │ │ │环境资源、环境污染的经济│ │
│ │ │ │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 │
│ │ │ │排污指标初始定价及排污权│ │
│ │ │ │交易研究,研究生态税费和│ │
│ │ │ │经济补(赔)偿政策。 │ │
├─┼──┼──────────────┼────────────┼────────┤
│ │24建│全面调查我国环境状况、各省环│ │调查和评价重点行│
│ │设环│境容量背景值,调研和评估重点│ │业工艺技术的环境│
│ │境友│行业、企业的环境友好性,明确│ │友好性,编制环境│
│ │好型│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友好型的技术、设│
│ │社会│领域,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和│ │备清单和数据库,│
│ │的保│评价指标。研究编制我国环境友│ │提出需重点研发的│
│ │障体│好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出│ │环境友好型技术发│
│ │系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行业和企│ │展计划。 │
│ │ │业规划的技术导则,构建环境友│ │ │
│ │ │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 │
│ ├──┼──────────────┼────────────┼────────┤
│ │25城│调查和分析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开展城市环境管理基础规范│利用国际合作渠道│
│ │市环│、特点、区域差异、产业结构、│化工作及政策研究,提出城│,开发城市可持续│
│ │境管│资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市生态环境管理思路以及实│发展的评估方法学│
│ │理及│排放强度等特点,建立城市环境│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评估原则和标准│
│ │对策│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研究中、│标体系,为不断深化“城考│、评估指标、评估│
│ │ │东、西不同区域城市的特点以及│”、“创模”提供科学依据│程序等。 │
│ │ │资源型、工业型、旅游型、历史│。 │ │
│ │ │文化型等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 │ │
│ │ │提出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 │ │
│ │ │展的分类指导政策。 │ │ │
├─┼──┼──────────────┼────────────┼────────┤
│基│26静│研究开发废旧家电、汽车等废弃│制定静脉产业环境准入标准│开发污染场地修复│
│于│脉产│物回收、拆解、破碎、分离的环│、废物回收过程环境标准、│技术;研究废物资│
│循│业污│境友好技术,研究开发固体废弃│再生原材料管理和分类标准│源化相关技术。 │
│环│染防│物拆解、破碎、资源化过程中的│、废物资源化生产场地监测│ │
│经│控和│污染监测、控制和污染物处理技│标准和制成品环境标准。 │ │
│济│资源│术,研究现有集中拆解受污染场│ │ │
│的│化技│地中污染物特征识别、迁移转化│ │ │
│污│术 │途径和变化规律。 │ │ │
│染├──┼──────────────┼────────────┼────────┤
│防│27工│研究典型工业园区物质循环利用│开展生态工业环境效应评价│开发静脉产业类、│
│治│业园│率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生态工│,构建以物流、能流、信息│行业类、综合类生│
│技│区生│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流、价值流、技术流为核心│态工业园区共性链│
│术│态化│环境的影响规律,研究静脉产业│的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估模│接技术、物质循环│
│ │改造│类、行业类、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型及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利用技术、能量高│
│ │技术│区在产业集聚、产业链成长过程│研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防│效利用技术和污染│
│ │ │中污染物控制、减排机理和驱动│范园区环境风险的模式。 │控制技术。 │
│ │ │力。 │ │ │
│ ├──┼──────────────┼────────────┼────────┤
│ │28污│研究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物质流│选取钢铁、石化、化工、能│研究开发削减污染│
│ │染物│特征,包括重点污染物排放途径│源、有色、造纸、水泥等资│物总量的清洁生产│
│ │总量│及关键环节、存在形态、产生和│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技术、物质循环技│
│ │物质│排放规律;制定我国经由物质流│的行业,研究测定主要工艺│术和替代技术。 │
│ │流分│调控手段和技术,隔断和削减主│、生产过程的产污系数,支│ │
│ │析和│要污染物总量的方案。 │持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 │
│ │控制│ │目标的实现。 │ │
│ │途径│ │ │ │
│ ├──┼──────────────┼────────────┼────────┤
│ │29资│识别对区域环境污染贡献率大的│研究废物资源化过程减降污│ │
│ │源循│产品(例如电解锰)的资源具备│染物总量的机制、评估方法│ │
│ │环对│性、技术含量及生态环境影响,│及推动废物循环技术经济政│ │
│ │污染│研究对相关产业实施鼓励限制发│策。 │ │
│ │物总│展、关停及进入国际大循环的技│ │ │
│ │量的│术政策;研究区域性高载能行业│ │ │
│ │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和政策│ │ │
│ │机制│,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监管、市│ │ │
│ │及污│场机制及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削减│ │ │
│ │染控│污染物总量的技术经济政策,为│ │ │
│ │制技│突破资源制约瓶颈提供环境科技│ │ │
│ │术经│支撑。 │ │ │
│ │济政│ │ │ │
│ │策 │ │ │ │
├─┼──┼──────────────┼────────────┼────────┤
│环│30环│基于细胞、分子和遗传基因水平│开展全国范围内典型地区环│ │
│境│境污│,研究暴露标志物和健康效应生│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监测、│ │
│与│染与│物标志物指标体系、评价技术和│调查,遴选环境污染与健康│ │
│健│健康│方法;建立暴露累计水平计量模│问题的优先控制或重点研究│ │
│康│危害│型,研究大样本人群的环境暴露│区域。研究建立环境健康风│ │
│ │研究│健康特征流行病学监控办法,研│险评价技术体系。 │ │
│ │ │究分析公害病的污染因素,预防│ │ │
│ │ │公害病的发生。 │ │ │
│ ├──┼──────────────┼────────────┼────────┤
│ │31污│开展污染物健康遗传毒理学“三│开展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 │
│ │染对│致”效应和生态系统健康效应研│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健康负│ │
│ │人体│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担调查研究;基于毒理学、│ │
│ │健康│的危险度评价,跟踪评估慢性污│遗传医学、流行病学和我国│ │
│ │影响│染效应,关注高污染职业暴露人│人群健康特征与社会经济发│ │
│ │的机│群、易感性人群的健康危害效应│展特点,开展典型污染物环│ │
│ │理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建立代│境基准的实验模拟研究和危│ │
│ │识别│表性污染物的生物“三致”效应│害阻断方法研究。 │ │
│ │技术│、生殖效应与体征效应的环境基│ │ │
│ │ │准实验评价模型。 │ │ │
├─┼──┼──────────────┼────────────┼────────┤
│区│32全│针对臭氧耗损、温室效应及酸性│重点支持中蒙边境沙尘暴来│研究温室气体的减│
│域│球环│物质跨洲输送等三大全球环境问│源解析、沙尘暴的(中日韩│排技术。研究巴塞│
│与│境变│题,开展相关气体污染物和颗粒│)区域环境影响、东北部边│尔公约的履约关键│
│全│化影│物的观测与科学研究。 │境地区和东南部沿海地区酸│支撑技术。 │
│球│响的│ │沉降和空气污染源解析研究│利用国际合作渠道│
│环│适应│ │;启动开展臭氧层损耗物质│,加强沙尘暴、酸│
│境│技术│ │替代品的科学评估研究。 │沉降、“棕色云”│
│问│与对│ │ │等空气污染物交互│
│题│策研│ │ │影响的科学研究,│
│ │究 │ │ │支持跨界流域水环│
│ │ │ │ │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 │ │ │ │。研究巴塞尔公约│
│ │ │ │ │发展趋势。 │
│ ├──┼──────────────┼────────────┼────────┤
│ │33持│支持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支持开展相关POPs管理和控│利用国际合作渠道│
│ │久性│染防治法”的预研究;开展预防│制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评估履约国家实│
│ │有机│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经济│特别是副产物类POPs控制的│施方案(NIP)和P│
│ │污染│政策研究;开展POPs削减、淘汰│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 │OPs各领域战略的 │
│ │物控│、替代、处理处置、控制和监测│践(BAT/BEP)导则;建立 │实施情况,以更新│
│ │制技│技术方法,及环境修复技术的研│国家无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NIP和相关战略。 │
│ │术研│究。 │(UP-POPs)、多氯联苯(P│ │
│ │究 │ │CB)及杀虫剂类POPs的动态│ │
│ │ │ │清单,逐步加强国家UP-POP│ │
│ │ │ │s的系统监测能力和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