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到2010年,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适当开展储备技术研究,实现我国重要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按照系统、完备、实用、高效、应急的原则,研究建立先进的国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国家环境监管体系和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研究完善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决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应对全球变化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科技支撑;建设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基本完成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高素质的国家环境科技管理、研究、成果推广队伍,力争为“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完整的环境科技支撑。
(2)具体目标
1)以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家水环境保护战略、政策与标准,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流域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技术,改善我国地表水水质,减缓地下水污染,提升我国流域水污染预防、控制、治理整体科技水平。
2)以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研究并阐明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与成因,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研发大气细粒子及“三致”污染物源解析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确保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3)在查明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以土壤多介质污染防治为重点,建立控制及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技术体系;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提高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科技能力,改善村镇环境质量。
4)完善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方法,提高环境监测信息综合分析能力,建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为中心、以绿色设计为引导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确保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5)在查明我国污染物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排放清单和环境统计、分析与公布的技术体系,为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服务。
6)研究建立预防和降低环境灾害的预警应急技术体系,构建以环境安全监控、环境风险预警、环境应急处置、环境基准标准为核心的环境监管技术支撑体系,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7)制定并完善水、大气、土壤有毒有害和难降解污染物优先控制名录,研究典型有毒有害和难降解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生物降解性能和处理处置技术,研究我国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标准、基准,探索污染与健康的诊断、预警和防治方法。
8)研究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遏制区域生态恶化趋势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矿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完善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研究制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
9)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球变化的适应和减缓对策,研究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履行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履行环境污染与越境转移国际公约的科技支撑,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履约支撑体系。
10)建设一支与我国环境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改善环境科技仪器装备,使国家环境科研装备、实验条件、人才队伍适应环境科技与环境管理的发展要求。
三、重点发展领域与优先主题
3.1 水污染防治
3.1.1 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关键支撑技术
选择南水北调、三峡库区、大江大河入海口等具有战略意义和重大污染问题的水源地,以水源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开展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以大中型城市供水为重点,以水质安全风险控制为核心,研究开发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研究解决调水沿线或库区周边地区环境保护管理策略与政策措施;完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分质供水标准,修订现行饮用水国家标准。
针对村镇地表水源和浅层下水源污染、净水工艺技术落后、水质安全缺乏保障等重要问题,研究开发适合村镇饮用供给特征和经济水平、工艺先进、运行简便的系列技术和集成系统,进行分类应用示范。针对中西部农村劣质饮用水源区,开发与集成不同饮用水源类型区水源保护与分散型饮用水安全净化技术,实施农村小型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质净化一体化工程示范;针对华北、华东农村地区面源与浅层地下水的交互影响,开展面源与地下水污染协同调控与管理政策研究。针对西部干旱区,开展污水资源化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
研究饮用水源中有毒有害有机物去除技术、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灵敏、快速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方法,开发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
支持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石油、化工、固体废物存放地、垃圾填埋场等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过程与规律;建立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地下水污染评估模型和综合调控技术,探索地下水环境质量的恢复机理机制。
3.1.2 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
以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三峡水库库区及上游,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南水北调沿线,太湖、滇池、巢湖为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削减方案研究;通过区域污水集中控制、河道净化与修复、污水回用与生态水资源保育等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实现流域(区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关键技术突破,支持国家“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的实现;重点开展太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淮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技术,以及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等的研究。
开展梯级水电开发活动与流域重大工程项目对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建立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方法体系及流域开发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支持开展干流、河口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物通量与陆源控制区划与规划研究,优化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提出解决区域和流域水污染冲突问题的技术办法和管理措施。开展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评估研究;研究在流域水污染控制中逐步引入生态管理的方法。
深化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水、气、土复合污染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继续支持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支持河口与近岸海域污染削减与控制相关技术研究,研究环境水体的脱氮除磷技术;开展适合于高寒地区水污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和处理设备研制。
3.1.3 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深度脱氮除磷集成技术研究;研制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构建高效经济的城市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研究城市区域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及水体修复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战略意义的城市区域,研究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城市水环境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与保障技术,研究制定城市水环境的合理利用与系统管理方案。
3.2 大气污染防治
3.2.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
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等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与调控技术和对策,区域性大气污染诊断技术和区域敏感源筛选识别技术;支持区域性大气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大气过程与环境容量关系研究;继续支持区域不同大气污染物的污染贡献与负荷分配、动态总量控制与削减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预报技术、模型与方法研究;开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综合调控技术和对策研究,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的区域调控机制,实现我国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的科学管理。
3.2.2 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与控制
研究重点城市大气灰霾、细颗粒与超细颗粒、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来源、成因与转化机理;开展机动车排放与大气质量关系研究、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源解析技术以及城市空气质量模拟仿真技术研究。
3.2.3 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
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及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燃烧过程中SO2、NOX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恶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CaSO4、CaSO3)资源化利用技术及集成示范。
开发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削减技术与设备;研究汽油清净剂与柴油清净剂对大气污染影响,开展机动车排放相关的燃油品质保障和改进措施、加油站排放控制及管理措施研究。
3.3 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3.3.1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调查并研究我国区域土壤污染特征、演变历史及趋势,开展土壤污染高风险区毒害有机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及人体健康有关的土壤环境质量分区、分类、分级评估技术与方法;开展区域土壤环境容量预研究,研究建立国家土壤污染档案。
研究典型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模式与表征方法;开发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复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开展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
3.3.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摸清农村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污染趋势与特点分析研究、国家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研究并制定国家面源污染控制行动方案;支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村落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机农业推广技术、农村新能源生态工程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鼓励地方和企业开展农业资源后继产业设计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3.3.3 农药环境安全
开展各类新型农药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研究,重点研究农药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评价准则和农药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支持开展持久性及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安全监控与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我国典型城镇及农村区域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有毒污染物(PBT)物质污染水平、生态效应、环境控制指标体系;调查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和流域中持久性污染物质、环境激素类物质和抗生素类PBT物质的污染水平并开展相关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提出农药PBT物质优先控制名录;探索建立农药PBT物质环境监管技术体系,研究制定农用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并提出相关污染控制技术。
3.4 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
3.4.1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开展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和处理处置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研究,提出固体废物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相关的评价技术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建立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决策评价制度。开展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技术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
开展固体废物在社会循环与生态循环中的转化形态与污染途径的研究;研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和管理机制,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评价体系,形成我国完善、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经济政策体系。
开展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识别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的关键点和关键技术,提出污染控制的技术对策和技术路线,完善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循环过程的污染控制标准、规范。研究废旧产品资源评价、资源化工程与工艺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