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

  3.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一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目前,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县以下商业已基本由个体私营经济主导。据统计,2002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企业销售收入3575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销售收入14374亿元,占40.2%;集体企业1582亿元,占4.4%;私营企业2634亿元,占7.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2357亿元,占6.6%;其它混合所有制公司、联营企业等占41.4%。1978年,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54.6%,加上集体企业共占97.9%。二是国有流通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流通服务业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领域,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企业改制,到2000年底已有73%的国有内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有98家上市企业。一些国有中小内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售卖等方式,已经基本放开搞活。总的说来,流通体制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多种所有制格局已经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宏观调控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但批发和物资等行业的改革仍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流通企业尚未进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未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流通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加快推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信用体系任重而道远。
  4.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从1992年开始,截止2003年9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外资商业企业234家,分店3800多个,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外资的进入,对于迅速提高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与制造业相比,我国商业利用外资处于较低水平。到2002年底,外资商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的比重仅为0.1%,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6%左右,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3.5%。在地域和业态结构上,外资商业以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大型综合超市等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业态为主要投资方向,对国内零售企业有较大影响。
  (二)面临形势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流通业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流通业的规模、结构、现代化水平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将日益突出。内外贸一体化加快发展给国内流通企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从中长期看,为完成GDP翻两番的目标,市场规模、市场容量也需要相应扩大,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着力点将有所调整,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有所减弱。同时,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开拓市场、扩大内需任务艰巨,迫切要求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和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