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耕地面积剧减,水土等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每年缺40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营规模太小,组织化程度、劳动生产率和自我发展能力很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兴农”,即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农民要能真正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科学种田,就必须接受各种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偏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第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明显制约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有效应用,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德国等国家都有着非常完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比例远高于我国目前的比例。
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我们可以引进境外技术和资金,但大批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我们可以在一段时期集中优势力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研开发和管理人才,但是,大量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只能依靠“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来解决。在选择教育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发展职业教育。
第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并存的局面。我国城镇每年有10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此外,广大农民也需要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我国每年初中毕业生约为2000万人左右,其中700多万人升入普通高中,500万人进入职业学校,还有700多万人,主要是农村初中毕业生,需要经过系统的职业训练,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劳务经济”概念的提出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要求。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