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举办国际性比赛,自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国际上可能会支持我们申办一些赛事,所以我们有着比较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办赛也是为了2008年奥运会锻炼队伍,提高水平,能够在国内赛场上同国际高手进行交流,提高技术和心理水平的一种手段;第三,从奥运会东道主来讲,我们要有一定数量的组织国际大赛的经验,包括同国际组织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但是国际赛事的申办,再加上我们国内赛事的不断增加,这里就有一个如何统筹的问题。运动员训练的整个周期、大周期的安排,都要把这些已知的赛事拿到训练过程当中来。比赛的数量、比赛周期的节奏会不会对我们运动员2008年最终实现最高层次的目标产生矛盾,应当予以考虑。我们某些项目往往是在到了眼前的时候才感觉到是比赛影响了训练,或者是比赛太多了,使得我们的运动员疲惫不堪,影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以2008这个大周期来考虑我们的项目最终怎样才能够提高水平,合理设计我们国内比赛的数量、比赛节奏、参赛选手多少等,在这几年时间里,有计划地申请国际赛事,进行统筹安排。从我们开始制定奥运争光计划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奥运周期,这些提高了我们管理者的预见性、全局性等方面的意识,提高了我们对运动成绩的可控性的程度,使我们能够从宏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统筹我们的训练和竞赛,避免到事后才明白导致我们运动技术水平下降的原因。从总量上来讲,目前提出有关申办意向的已经有72项,雅典搞了42个热身赛,这些是试运行的。国际单项组织和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还会在场馆建设竣工后在赛前再安排一些比赛,这也有利于我们运动员的锻炼、实战,同时也有利于奥运会的竞赛运行。今后几年,希望各项目以2008年奥运会为大周期,根据我们自己项目和目前这些选手的水平,统筹好训练、国内竞赛、国际竞赛,以利于我们取得好成绩,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所有的中心都应该这样来考虑问题,这是已知条件,不能盲目。
(二)要把进一步提高竞赛质量和效益当作大事来抓
衡量竞赛质量和效益的高低,主要看三个方面,即竞赛本身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竞赛本身的质量和效益是关键,只有高质量高水平,才能达到锻炼队伍多出人才的目的;只有高水平才能提高观赏性,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否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从谈起。竞赛质量是一个影响体育事业全局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体育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举办竞赛的目的性要明确。举办竞赛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锻炼队伍,满足竞赛为运动队训练服务的需求。从这一目标出发,对现有的比赛要进行清理和调整是必要的。对一些没有根据项目发展的需要,影响队伍系统训练,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比赛,要下决心进行调整。
要提高竞赛的质量,打造品牌赛事,就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什么都想搞而又什么都搞不好。竞赛安排要符合竞赛自身规律,国家体育总局要加强竞赛工作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好审批关,在竞赛政策、竞争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都要保证从队伍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出人才、提高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竞赛的效益。现在有些比赛是国际单项组织在国内举办的锦标赛、杯赛、大奖赛,有些是我们花大钱搞的邀请赛,不少世界一流选手参加,水平很高。但由于组织者疏忽,往往就一个队或一两名队员参加,既不组织省市基层队观摩,也不注意收集资料;有些国内的大赛竞赛方法死板单调,一些年轻选手参赛,一枪、一轮、一本、一个交锋败下阵来就坐冷板凳当观众,这种办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未能充分发挥竞赛赋予的应有效益。竞赛的组织者在赛制的安排和设计上要充分利用赛区的氛围和条件,在赛前赛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可能搞一些资格赛、复活赛、分龄赛、对抗赛等,总之办一次比赛要让队伍最大限度地得到锻炼。这几年在和一些同志交流时也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青少年的比赛,因为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转过来的,计划经济是由国家投入,是将我们的计划纳入国家计划的。每年有一次青少年的比赛,上半年是冠军赛,下半年是锦标赛,有很多项目几十年不变,比赛方法比赛模式老套路,没有研究。现在改革了,权力下放到中心了,原来竞体司每年整理的竞赛计划表上还有一个标题叫计划内比赛,已经改革了,赛事的主导权已经下放到中心,为什么还分计划内和计划外,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办比赛,只要有利于项目发展,比赛就有必要,无所谓计划内计划外。计划内计划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留下来的,因为计划内是国家出的钱,计划外是没有钱的,所以我们还在谈论计划内计划外。计划内的比赛未必水平就高,对项目发展推动大,设计又非常合理,计划外的项目未必就不行。所以现在举办比赛,要研究它对我们项目发展的效益。我觉得各个比赛项目都有不同的地方,要认真研究,特别是青少年的比赛,有些项目把比赛搞成夏令营式的,时间差不多、经费差不多,但是教练员要交流、互相要观摩,这样对训练知识的交流、对项目水平的提升,包括检阅我们青少年梯队建设的状况、面临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比单纯的比赛只见人不见思想、只看到几场比赛,一下场转身就走效果好的多。所以比赛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希望在挖掘比赛的内涵方面有所创新。我过去在田径中心时,当时中国体育报报道了我们的一个全国比赛,来的人比较多,有900多人,报纸作了一个小评论,标题是“你对得起这张火车票吗?”袁主任转到田径中心,我当时也感觉到有这样的问题。田径比赛一般600多人,比一枪就淘汰了不少,队员就坐了冷板凳,练了一年,热热身,就这一枪结束了,短跑的话只有十几秒,坐火车、飞机来了,住会七天,再坐火车回去,就这样一个效果。有没有好的办法使国内赛事效益提高?各个项目不一样,要认真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