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加强农村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坚持把新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
  一是加大西部攻坚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要确保“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制定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各项工程资金的落实和规范使用,并切实加强督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好后续项目的安排,大力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真正让远程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用起来。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同时,从2005年开始,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支持力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中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义务教育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一些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还比较高。要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对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中部各省也要切实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二是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下一步的目标任务是: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管理责任;健全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确保国务院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到位;推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巩固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要求。同时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步伐,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三是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相关人事制度改革。要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一是要落实教师编制,用好教师编制,各地不得以教育经费紧张为由,以代课教师替代补充编内教师,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二是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的考核、聘任制度,坚决清退不合格教师。三是要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和资源的统一调控,促进教师流动,安排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四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把新课程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继续组织好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第四,全面快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当前,国民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对技能型人才提出很大的需求。要进一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5年,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争取有新的较大发展。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长100万,达到650万人的规模,并且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中职和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协调发展。这是今后几年全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是一项硬任务,需要各方面动员起来,真抓实干,务求实现这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实施好“两个计划”,即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型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切实加强“一个基础”,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大力完善“一个网络”,依托面向农村的职业和成人教育网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出路在改革。要加快“三个转变”,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的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按照订单式培养的要求使职业院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转变,采取开放、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如1+2、2+1、1+1+1等多种学制模式,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培养模式。同时,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两个重点,特别是要加紧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制度。落实两个对接,即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对接,促进产学结合、教育培训与劳务中介结合;劳动力输出地和劳动力输入地对接。鼓励城市学校到农村招生,东部学校到西部招生,促进双向协作和联合办学。
  三是切实落实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重要政策。为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些重大的战略和策略举措,譬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不升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实行两年制;大力拓展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支持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推进学分制,加快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集中管理等,相信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对发展职业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2005年,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继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2005年确定的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475万人,比2004年实际招生增长8%左右;研究生招生37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31.6万人,比2004年增长15%左右;博士研究生招生5.4万,增长2%左右。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促进高等学校整体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贡献力度。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切实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要求。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在已经建成300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再建设300门国家精品课程。加强高校教学工作评估,继续落实对高校实行五年评估一次的措施,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好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和表彰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切实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调整和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人才组织新模式,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切实落实好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即“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改革和这些计划的实施,带动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成长,鼓励和支持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形成青年拔尖人才发展的绿色通道。要引导和支持重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坚持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差距。
  四是进一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完善研究生培养导师资助制和负责制,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和选拔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学制。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研究生参加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创新。
  第六,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开放步伐。
  要根据国家经济科技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抓住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2005年的重点是: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特别是要促进民办教育的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适时推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新的调整;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化招生、收费和高考改革;继续加快教师教育制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关于扩大教育开放,2005年的重点是:推进教育合作交流,扩大学历学位互认,促进“强强合作”;加强和改进对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留学中介的管理,引导自费留学健康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序规范;切实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大力推广“乘风汉语”和“长城汉语”,推动HSK考试工作和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提高派出层次和质量,尤其是扩大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数量;做好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次全民教育高层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贯彻刚刚召开的港澳台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