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05年工作要点》和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教育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贯彻和服务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紧迫地要求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面对这一挑战,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性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突出的薄弱环节。去年以来,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现实,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中央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战略举措。这些战略举措,从根本上来讲,都要求尽快地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基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3亿人口,如果素质很低,那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较高,那就是丰富的人才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到巨大的人力财富,有一个矛盾转化的条件,就是教育。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我们一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机遇。而要紧紧抓住这个新的历史机遇,教育系统的全体同志一定要学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按照全党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主动地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
  第二,深刻认识大好发展形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经过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空前提高。我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年左右,在近94%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在保持质量的基础上规模达到世界第一。在过去短短的六年当中,高等教育规模翻了两番,科研经费是过去的五倍,但是投入和教师人数并没有很大的增加。可以说,我们用较少的投入办了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迅速崛起,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实现巨大的跨越,改革取得重大的进展,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年以来,我们在农村教育、德育工作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由于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始终不渝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教育系统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倾力支持的结晶。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最终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放眼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十几年直至更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今天我国教育所取得的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将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怎样巨大的效益,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奠基工程,将会极大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与国际竞争力。我们作为这一不平凡历程的亲历者、实践者,完全可以为此而感到十分自豪。我们要把这些向媒体解释、向社会宣传,这是教育的主流,成绩非常巨大,而且影响极其深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大好的发展形势,更加深刻地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更加深刻地分析严峻的挑战、问题和困难。
  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困难和问题。从教育外部来看,突出表现在科教兴国战略还没有得到根本落实,特别是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教育实际上没有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投入总是不能到位。从内部来看,前一个时期教育的大发展、大改革,不可避免会使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教育事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历史性跨越,一定会伴随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会逐步暴露出来。这是符合历史唯物论的。从未来的发展看,教育还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增强发展的信心、抓住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更加坚定信心,坚决贯彻教育工作的“八字方针”。
  第三,坚定不移地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辩证法。我们要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同时,要用更大的精力来思考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三年前,教育部党组就提出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并且写进新的行动计划。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必须加以贯彻和落实。
  “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是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工作指导方针。一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提高质量,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三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生机活力;四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指导教育工作的思路,统一到这个方针上来,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节奏,调整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促进好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的紧密结合。这实际上也是加强和改进教育领域宏观调控的方针。
  2、坚持教育工作的“两个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我们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要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党政部门要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为学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
  要坚持德育为首。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发了德育的两个文件,召开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2005年初还将召开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央从农村教育和德育工作入手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既高明又富有远见。德育工作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挑战,就是培养的人如何能真正适应21世纪的要求。要回应这一历史性的挑战,必须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使德智体美等方面有机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健康的环境,一个发展的环境。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安全第一,健康第一,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校园安全工作,推动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和学生家庭的共同努力,营造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论断在教育系统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彻底。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