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审报告
┏━━━━━━━━━━━━┯━━━━━━━━━━━━━━┯━━━━━┓
┃ 评 审 内 容 │ 评 审 记 录 │ 备 注 ┃
┠────────────┼──────────────┼─────┨
┃与申请机构的主要领导、检│ │ ┃
┃测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 ┃
┠────────────┼──────────────┼─────┨
┃现场检查申请机构的检测场│ │ ┃
┃所基础设施、检测设备是否│ │ ┃
┃符合本规范要求,并进行试│ │ ┃
┃验操作。 │ │ ┃
┠────────────┼──────────────┼─────┨
┃ 质量管理体系检查 │ │ ┃
┠────────────┼──────────────┼─────┨
┃ 整改要求 │ │ ┃
┠────────────┼──────────────┼─────┨
┃发现与申请资料内容严重不│ │ ┃
┃符的情况或存在不能进行评│ │ ┃
┃审的情况 │ │ ┃
┠────────────┼──────────────┼─────┨
┃ 其 他 │ │ ┃
┠────────────┼──────────────┴─────┨
┃ 评审结论 │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检测机构《在用机动车排放┃
┃ │检测机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作为 类检┃
┃ │测机构,进行的在用车排放检测业务。 ┃
┠────────────┴────────────────────┨
┃评审组长(签名): ┃
┃评 审 员(签名): ┃
┃ ┃
┃报告日期: ┃
┗━━━━━━━━━━━━━━━━━━━━━━━━━━━━━━━━━┛
三、评审表
┏━━━┯━━━━━━━━━━━━━━━━━━━━━━━━━┯━━━━━━┯━━┓
┃序号 │ 评 审 项 目 │ 评审结果│备注┃
┠───┼─────────────────────────┼──┬───┼──┨
┃ │ │符合│不符合│ ┃
┠───┼─────────────────────────┼──┼───┼──┨
┃ 1 │基本要求 │ │ │ ┃
┠───┼─────────────────────────┼──┼───┼──┨
┃ 1.1 │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 │ │ │ ┃
┃ │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 │ │ ┃
┠───┼─────────────────────────┼──┼───┼──┨
┃ 1.2 │检测机构应该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 │ │ │ ┃
┠───┼─────────────────────────┼──┼───┼──┨
┃ 1.3 │具备实施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具有基本检测服务能│ │ │ ┃
┃ │力。 │ │ │ ┃
┠───┼─────────────────────────┼──┼───┼──┨
┃ │A类检测机构应具备实施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具 │ │ │ ┃
┃ │备较全面检测服务能力的机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 │ │ │ ┃
┃ │高,可以提供网络信息传输服务。 │ │ │ ┃
┠───┼─────────────────────────┼──┼───┼──┨
┃ 1.4 │B类检测机构不得设立多个检测场所。 │ │ │ ┃
┠───┼─────────────────────────┼──┼───┼──┨
┃ │A类检测机构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检测场所 │ │ │ ┃
┠───┼─────────────────────────┼──┼───┼──┨
┃ 1.5 │检测机构不得经营任何形式的机动车辆排气污染治理、调│ │ │ ┃
┃ │整和维修业务。 │ │ │ ┃
┠───┼─────────────────────────┼──┼───┼──┨
┃ 2 │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要求 │ │ │ ┃
┠───┼─────────────────────────┼──┼───┼──┨
┃ 2.1 │检测场所应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合理布局,检测站选址应处│ │ │ ┃
┃ │于交通便利的位置,以方便车辆检测。检测场所应符合相│ │ │ ┃
┃ │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避免对周围环境的│ │ │ ┃
┃ │不良影响。 │ │ │ ┃
┠───┼─────────────────────────┼──┼───┼──┨
┃ 2.2 │检测场所由检测厂房、接待区和室外汽车道路组成。 │ │ │ ┃
┠───┼─────────────────────────┼──┼───┼──┨
┃ 2.3 │进行重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测试厂房的通过高度应不低于│ │ │ ┃
┃ │4.5米;进行轻型车测试的检测线,检测厂房的通过高度 │ │ │ ┃
┃ │应不低于3.5米;进入检测厂房的机动车道宽度不少于5 │ │ │ ┃
┃ │米。 │ │ │ ┃
┠───┼─────────────────────────┼──┼───┼──┨
┃ 2.4 │检测场所应有检测程序告示牌和收费告示牌,场地应为硬│ │ │ ┃
┃ │质地面且平整,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 │ │ │ ┃
┠───┼─────────────────────────┼──┼───┼──┨
┃ 2.5 │检测场所内客户等候区与测试区应分开设置,并有明显标│ │ │ ┃
┃ │识。 │ │ │ ┃
┠───┼─────────────────────────┼──┼───┼──┨
┃ 2.6 │测试场地应安装有效的通风系统,防止机动车尾气的聚 │ │ │ ┃
┃ │集,应配备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作环境温度应符│ │ │ ┃
┃ │合相关检测标准和检测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 │ │ ┃
┠───┼─────────────────────────┼──┼───┼──┨
┃ 2.7 │测试设备和试验车辆的周围应有保证操作安全的防护装置│ │ │ ┃
┃ │和保证人员正常工作的活动空间。 │ │ │ ┃
┠───┼─────────────────────────┼──┼───┼──┨
┃ 2.8 │测试场地应设置车辆的限位装置。 │ │ │ ┃
┠───┼─────────────────────────┼──┼───┼──┨
┃ 2.9 │应设置驾驶操作员与检测系统操作员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 │ │ ┃
┃ │息交流的通讯设施。应在适当位置安装紧急按钮,检测系│ │ │ ┃
┃ │统操作员可以通过它警示驾驶操作员停止测试,并且关闭│ │ │ ┃
┃ │测试电源。 │ │ │ ┃
┠───┼─────────────────────────┼──┼───┼──┨
┃2.10 │检测站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应配备消防装置。 │ │ │ ┃
┠───┼─────────────────────────┼──┼───┼──┨
┃2.11 │A类检测场所应在等候区安装明显的显示装置,为客户提 │ │ │ ┃
┃ │供信息服务。 │ │ │ ┃
┠───┼─────────────────────────┼──┼───┼──┨
┃ 3 │检测设备要求 │ │ │ ┃
┠───┼─────────────────────────┼──┼───┼──┨
┃ 3.1 │通用要求 │ │ │ ┃
┠───┼─────────────────────────┼──┼───┼──┨
┃3.1.1 │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应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检│ │ │ ┃
┃ │测设备的要求。所有检测设备必须经过性能测试合格后,│ │ │ ┃
┃ │才能正式投入使用。维修后的检测设备应重新经过性能测│ │ │ ┃
┃ │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 │ │ ┃
┠───┼─────────────────────────┼──┼───┼──┨
┃3.1.2 │检测设备必须具备自动打印和保存检测结果的功能。 │ │ │ ┃
┠───┼─────────────────────────┼──┼───┼──┨
┃ │检测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一年内故障率应在2%以下(故│ │ │ ┃
┃ │障率定义为因故障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占检验机构日常工│ │ │ ┃
┃ │作总时间百分比)。 │ │ │ ┃
┠───┼─────────────────────────┼──┼───┼──┨
┃3.1.3 │所有检测设备应具有每天至少连续稳定工作10小时的性 │ │ │ ┃
┃ │能。 │ │ │ ┃
┠───┼─────────────────────────┼──┼───┼──┨
┃ 3.2 │A类检测机构的设备的特殊要求 │ │ │ ┃
┠───┼─────────────────────────┼──┼───┼──┨
┃3.2.1 │应具备网络数据传输功能,每个检测场所均应建立数据服│ │ │ ┃
┃ │务器,并与所在地区机动车检测数据管理中心相连,可以│ │ │ ┃
┃ │在数据管理中心与检测场所间实现实时的检测数据传输。│ │ │ ┃
┃ │数据内容应符合相关要求规定,检测场所数据应至少保存│ │ │ ┃
┃ │2年。 │ │ │ ┃
┠───┼─────────────────────────┼──┼───┼──┨
┃3.2.2 │检测设备应具备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获得车辆信息的功│ │ │ ┃
┃ │能。对数据中心未包含的车辆信息可以通过手工输入,并│ │ │ ┃
┃ │自动发送至数据管理中心。 │ │ │ ┃
┠───┼─────────────────────────┼──┼───┼──┨
┃3.2.3 │检测设备的操作控制程序必须具备数据安全保护功能,防│ │ │ ┃
┃ │止人为改动。检测设备必须设置网络联接密码,每一名持│ │ │ ┃
┃ │证上岗检测人员确定唯一操作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密码│ │ │ ┃
┃ │后才能进行检测。对被取消检测资格的检测人员的操作密│ │ │ ┃
┃ │码要进行锁定,终止其操作权限。 │ │ │ ┃
┠───┼─────────────────────────┼──┼───┼──┨
┃3.2.4 │检测设备应按照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定期标定,不标定或│ │ │ ┃
┃ │标定不合格则自动锁定设备,暂停测试直到标定合格。标│ │ │ ┃
┃ │定结果至少应保存2年。 │ │ │ ┃
┠───┼─────────────────────────┼──┼───┼──┨
┃ 4 │检测相关人员要求 │ │ │ ┃
┠───┼─────────────────────────┼──┼───┼──┨
┃ 4.1 │检测机构中与检测相关的人员,包括检测机构负责人、技│ │ │ ┃
┃ │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 │ │ ┃
┃ │备管理员等人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 │ │ ┃
┠───┼─────────────────────────┼──┼───┼──┨
┃ 4.2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人员、质量监督员和仪器│ │ │ ┃
┃ │设备管理员应经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 │ │ │ ┃
┠───┼─────────────────────────┼──┼───┼──┨
┃ 4.3 │从事排放污染物检测的检测人员必须具有相应工作岗位的│ │ │ ┃
┃ │上岗证。 │ │ │ ┃
┠───┼─────────────────────────┼──┼───┼──┨
┃ 4.4 │检测机构负责人 │ │ │ ┃
┠───┼─────────────────────────┼──┼───┼──┨
┃ 4.5 │技术负责人 │ │ │ ┃
┠───┼─────────────────────────┼──┼───┼──┨
┃ 4.6 │检测机构质量负责人 │ │ │ ┃
┠───┼─────────────────────────┼──┼───┼──┨
┃ 4.7 │检测人员 │ │ │ ┃
┠───┼─────────────────────────┼──┼───┼──┨
┃ 4.8 │质量监督员 │ │ │ ┃
┠───┼─────────────────────────┼──┼───┼──┨
┃ 4.9 │仪器设备管理员 │ │ │ ┃
┠───┼─────────────────────────┼──┼───┼──┨
┃ 5 │质量管理 │ │ │ ┃
┠───┼─────────────────────────┼──┼───┼──┨
┃ 5.1 │组织和管理要求 │ │ │ ┃
┠───┼─────────────────────────┼──┼───┼──┨
┃5.1.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 │ │ ┃
┃ │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 │ │ ┃
┠───┼─────────────────────────┼──┼───┼──┨
┃5.1.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 │ │ ┃
┃ │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 │ │ ┃
┠───┼─────────────────────────┼──┼───┼──┨
┃5.1.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 │ │ ┃
┠───┼─────────────────────────┼──┼───┼──┨
┃ 5.2 │质量体系要求 │ │ │ ┃
┠───┼─────────────────────────┼──┼───┼──┨
┃5.2.1 │检测机构质量体系要素 │ │ │ ┃
┠───┼─────────────────────────┼──┼───┼──┨
┃5.2.2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 │ │ │ ┃
┠───┼─────────────────────────┼──┼───┼──┨
┃5.2.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 │ │ ┃
┠───┼─────────────────────────┼──┼───┼──┨
┃5.2.4 │审核报告制度 │ │ │ ┃
┠───┼─────────────────────────┼──┼───┼──┨
┃5.2.5 │比对和验证 │ │ │ ┃
┠───┼─────────────────────────┼──┼───┼──┨
┃ 5.3 │人员管理 │ │ │ ┃
┠───┼─────────────────────────┼──┼───┼──┨
┃5.3.1 │人员培训 │ │ │ ┃
┠───┼─────────────────────────┼──┼───┼──┨
┃5.3.2 │人员考核 │ │ │ ┃
┠───┼─────────────────────────┼──┼───┼──┨
┃5.3.3 │人员技术档案 │ │ │ ┃
┠───┼─────────────────────────┼──┼───┼──┨
┃ 5.4 │设施和环境 │ │ │ ┃
┠───┼─────────────────────────┼──┼───┼──┨
┃5.4.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 │ │ ┃
┃ │常实施。 │ │ │ ┃
┠───┼─────────────────────────┼──┼───┼──┨
┃5.4.2 │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 │ │ ┃
┠───┼─────────────────────────┼──┼───┼──┨
┃5.4.3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 │ │ ┃
┠───┼─────────────────────────┼──┼───┼──┨
┃5.4.4 │具有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制度 │ │ │ ┃
┠───┼─────────────────────────┼──┼───┼──┨
┃5.4.5 │检测设备有标识 │ │ │ ┃
┠───┼─────────────────────────┼──┼───┼──┨
┃5.4.6 │建立了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 │ │ ┃
┠───┼─────────────────────────┼──┼───┼──┨
┃ 5.5 │检测要求 │ │ │ ┃
┠───┼─────────────────────────┼──┼───┼──┨
┃5.5.1 │采用国家或地方的标准实施检测。 │ │ │ ┃
┠───┼─────────────────────────┼──┼───┼──┨
┃5.5.2 │检测机构制定了检测工作管理程序。 │ │ │ ┃
┠───┼─────────────────────────┼──┼───┼──┨
┃5.5.3 │应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实施检测细则。 │ │ │ ┃
┠───┼─────────────────────────┼──┼───┼──┨
┃5.5.4 │建立了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 │ │ │ ┃
┠───┼─────────────────────────┼──┼───┼──┨
┃5.5.5 │制定受检车辆管理规定 │ │ │ ┃
┠───┼─────────────────────────┼──┼───┼──┨
┃5.5.6 │有记录和报告管理制度 │ │ │ ┃
┠───┼─────────────────────────┼──┼───┼──┨
┃ 5.6 │外部供应的质量保证 │ │ │ ┃
┠───┼─────────────────────────┼──┼───┼──┨
┃5.6.1 │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保证 │ │ │ ┃
┠───┼─────────────────────────┼──┼───┼──┨
┃5.6.2 │外部供应的记录要求 │ │ │ ┃
┠───┼─────────────────────────┼──┼───┼──┨
┃ 5.7 │投诉及信息反馈 │ │ │ ┃
┠───┼─────────────────────────┼──┼───┼──┨
┃ │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投诉处理程序》,就反馈信息的│ │ │ ┃
┃ │受理、处理、答复及记录等须进行规定。对于外部对检测│ │ │ ┃
┃ │机构工作提出的投诉或其它信息反馈,检测机构必须按 │ │ │ ┃
┃ │《投诉处理程序》处理,并记录和归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