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 熟悉检测机构中所使用的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及操作;熟悉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对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的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具备发现检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7.8.3 具有机动车排放检测经验,从事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或相关检测工作2年以上。
7.8.4 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7.8.5 具备初级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7.9 仪器设备管理员
7.9.1 负责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维护、维修、报废等等相关的管理工作。
7.9.2 了解仪器设备,参加相关培训,取得合格证。
7.9.3 应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8 质量管理
8.1 检测机构应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测工作运行程序,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8.2 组织和管理
8.2.1 检测机构应有满足检测工作需要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并在管理文件中加以详细说明。
8.2.2 检测机构应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和检测工作运行流程。
8.2.3 检测机构应明确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
8.3 质量体系要求
8.3.1 质量体系
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体系以《质量手册》及相关文件(包括规定和规程等)来描述。检测机构各层次人员必须学习和贯彻执行,确保有关检测质量的各项活动均在控制状态中进行。检测机构建立的质量体系,应至少包含如下9个要素:
(1)组织和管理;
(2)质量体系要求;
(3)人员;
(4)设施和环境;
(5)设备和标准物质;
(6)检测要求;
(7)记录和报告;
(8)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
(9)投诉及信息反馈。
8.3.2 质量管理文件
检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图;管理、技术、服务工作程序;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检测机构检测范围;检测程序;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验程序;投诉及信息的反馈和处理程序;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8.3.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包括定期审核和临时审核两种。检测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机构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行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一年内审两次,且一年内至少要审核一遍《质量手册》的全部要素。对于不合格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应进行跟踪验证。临时审核是在处理投诉等信息反馈中发现较大问题时,对质量体系和程序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测机构应判定质量体系是否持续有效,必要时对《质量手册》和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提高管理水平。
8.3.4 审核报告
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应加以记录,在审核报告中反映出来。
审核报告中应明确规定对质量负有责任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纠正活动,并进行跟踪验证,在报告中加以记录。
8.3.5 比对和验证
8.3.5.1 检测机构应制定比对验证计划,并加以审核。
8.3.5.2 比对和验证的内容主要包括:
8.3.5.2.1 检测机构间和检测场所间的比对试验;
8.3.5.2.2 用相同检测设备,由不同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或用不同的检测设备,由相同的检测人员进行比对试验;
8.3.5.2.3 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在检测机构内部进行检查。
以上工作,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分析总结,比对和验证的有关记录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8.4 人员管理
8.4.1 人员培训
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必要的培训,有技术知识和专业经验,并注意知识的更新,做到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岗位职责等)、检测专业技术、质量管理、检测场地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等。
8.4.2 人员考核
建立人员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其专业技能、工作情况、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是否被投诉等情况。
8.4.3 人员技术档案
技术人员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培训成绩、技能考核、岗位考核和经历等技术业绩均应收集在个人技术档案中,并由专人统一管理。
8.5 设施和环境
8.5.1 设施和环境应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能保障检测工作的正常实施。应对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8.6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
8.6.1 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
检测机构应制定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的采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规程。购入的检测设备和标准物质须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