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职业(工种):制定发布企业职位人工成本水平的,要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来确定,特别注重选择通用的或市场上流动性较强的职业(工种)。职业的名称、代码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我部编制的《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进行规范,保证职业分类的统一化和标准化。
二、实施调查
数据的采集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为了保证统计调查的规范和统一,在确定的调查企业中,各地要严格按照我部劳动保障统计报表制度中的《企业人工成本调查表》的要求进行调查,采集有关数据。调查应按制度规定的时间完成,并按要求上报我部规划财务司。收集的数据资料应准确、真实,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汇总分析有关数据、资料
行业人工成本信息要在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严格按照《行业人工成本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对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汇总分析,以保证行业人工成本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可比性。主要分析指标及计算方法如下:
指标主要分为人工成本水平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以及人工成本指数指标四类。
(一)水平指标
1.人均人工成本(计量单位:千元、元)
人均人工成本是企业全部人工成本支出平均分摊到每一名从业人员的份额。可以细化为人均年、月和小时人工成本,人均月、小时人工成本应按年人均人工成本指标进行折算,是国际间进行横向比较的常用指标。
年人均人工成本=年人工成本总额/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月人均人工成本=年人均人工成本/12
小时人工成本=年人均人工成本/年人均实际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实际工作时数是指企业从业人员实际发生的年人均实际工时。其额度是按国家和企业内部规定平均每人每年的制度工作时数和加班工作时数之和减去非正常工作工时损耗。
2.职位人工成本
职位人工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类职位从业人员直接和间接支出的平均人工成本指标,据此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也可以是月、小时)因使用某一类人员所发生的全部人工成本,同时反映这一类人员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总体报酬水平。
(二)结构指标
1.人工成本分项结构比例(计量单位:%)
人工成本分项结构比例是企业支出的全部人工成本中的七大构成项目各自占有的比例。它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支出的总体结构以及各个构成部分的变动状况和优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