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由外单位主办的联合行文和外单位来会签的公文,如无不同意见的,由机关负责人签署姓名和日期;如有修改意见的,应当在来文中进行修改,并征得来文单位同意后,由机关负责人签署姓名和日期;如不同意会签的,机关负责人不签署姓名,并由主办部门向来文单位说明理由,将来文退回。
第七十条 公文送办公厅(室)审核前,主办部门的文秘人员和负责人应当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一)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提出新的政策、规定和措施等是否可行。
(二)是否需要会签其他职能部门或者有关单位。
(三)公文文种的选用是否适当,拟制的公文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公文格式的有关要求。
(四)文稿的结构是否严谨,层次是否清楚,观点是否正确,情况是否真实,数据是否准确等。
第七十一条 公文送机关负责人签发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审核。
公文由主办部门负责人审稿签名后,送办公厅(室)审核。需要机关内有关部门会签的公文,会签后送办公厅(室)审核。办公厅(室)审核公文的重点是:
(一)是否确需行文以及行文的级别、方式是否妥当。
(二)涉及其他职能部门或者外单位的问题,是否与其协商、会签。
(三)是否符合行文规则和公文处理程序,是否符合文种使用和公文格式的有关规定。
(四)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提出的政策、规定是否与已发布文件矛盾或者重复。
(五)遣词造句、文字表达、标点符号、层次序数等是否准确规范。
(六)密级确定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发送范围是否适当,主题词标引是否正确,有关材料和资料是否齐备等。
第七十二条 以机关名义制发的公文,由机关负责人签发。其中,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上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平行文或下行文,由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对涉及重要税收政策或重大问题的,由其他负责人审阅后送主要负责人签发。
(一)以本机关名义制发的命令(令)、公告、通告和人事任免的通知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二)会议纪要由会议主持人签发。
(三)需要外单位会签的公文,应当先经本机关负责人审签。
(四)联合行文须经所有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其中,联合制发的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
(五)电报由机关主要负责人或者由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其他负责人签发。
(六)签发公文应当符合存档要求。不得使用圆珠油笔和铅笔,不得使用蓝黑色和黑色以外其他颜色的墨水。
第七十三条 以办公厅(室)名义制发的公文,由办公厅(室)主任签发,或者授权副主任签发;如有需要,送机关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四条 签批公文,签发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并签署姓名和审批日期。其他审签人圈阅后签署姓名和日期,视为同意。
(一)未经办公厅(室)审核的公文,机关负责人不予签发。
(二)文稿经负责人核准签发后,即定稿生效,具有法定效力。
(三)签发后的公文,未经签发人同意,不得改动。
(四)拟稿人不得签发自己草拟的公文。
第七十五条 文秘部门应当在公文正式印制和发出前进行复核。复核的重点是:审批、签发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统一、规范等。不符合要求的公文,不予缮印和发出。
经复核需要对文稿进行实质性修改的,应当由办公厅(室)负责人复审后,征得签发人同意。
第七十六条 公文签发后,由办公厅(室)统一登记、编号、缮印。主办部门应当提供拟缮印的公文电子版,并以签发公文的原稿为蓝本,同打印的清样进行校对。
校对的重点是:校正与原稿不符的部分;补正被遗漏的部分;校正错别字词;校正标点符号、公式、图表方面的错漏;纠正格式方面的差错;查找公文中的疏漏。校对中发现问题后应当向公文审核人员反映,对实质内容的改动须征得签发人同意。
校对应当使用国家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中规定的符号。改错用引线引到页面白边处再加批改,引线不要相互交叉;说明性的文字不可与原文中的文字相混淆。
第七十七条 对完成拟制程序的公文,由办公厅(室)按照规定的标准格式统一缮印。缮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缮印文件以负责人签发的原稿为依据,不得改动。
(二)印制的版面、格式符合规定。
(三)字迹清晰,页面整洁美观,页码不错不漏,双面印刷,左侧装订。
(四)公文所附的文件如为热敏传真纸,应复印后发送、存档。
第七十八条 印制成正式文本的公文,由办公厅(室)统一加盖印章。用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检查原稿上有无负责人签字。有负责人签字并确认符合规定的,方可在制成的公文上加盖机关印章。
(二)加盖印章的公文份数是否与原稿标明印刷份数相同,多余份数不加盖印章。
(三)用印时,印章上沿不压正文,下沿压盖在落款年月之上,骑年盖月。联合行文需加盖3个及3个以上印章时,应当将各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排在成文日期和正文之间,主办机关印章在前,各印章应当在本机关名称上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