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约30%的患者服药后可发生皮疹,表现为荨麻疹、剥脱皮炎等,也可出现麻疹样损害及光敏反应。
5.偶可发生血尿和管型尿,可出现卟啉代谢异常。
6.动物实验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7.巴比妥类药物可以降低灰黄霉素的吸收,导致血浆中药物水平偏低。灰黄霉素与双香豆素类合用时可抑制其抗凝作用;与镇静或抗组织胺药合用时,疗效降低。
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患者扁桃体有渗出物、颈淋巴结肿大、发热伴周围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有助于细菌性感染的临床诊断。如患者已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或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则可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少数为C组或G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
1.针对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前先留取咽拭培养,有条件者可做快速抗原检测试验(RADT)作为辅助病原诊断。
3.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中细菌为目的,疗程需10天。
【病原治疗】
1.青霉素为首选,可选用青霉素G,也可肌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口服青霉素V,或口服阿莫西林,疗程均为10天。某些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预计难以完成10天疗程者,可予苄星青霉素单剂肌注。
2.青霉素过敏患者可口服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疗程10天。
3.其他可选药有口服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10天,但不能用于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此外,磺胺类药不易清除咽部细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耐药者多见,这两类药物均不宜选用。
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合并轻度中耳炎表现,不需用抗生素,但如表现为急起的耳部疼痛、听力下降、发热、鼓膜进行性充血和膨隆,或已有鼓膜穿孔伴流液时,则需考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可予以抗菌治疗。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最为常见,三者约占病原菌的近80%;少数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应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2.疗程7~10天,以减少复发。
3.中耳有渗液时需采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病原治疗】
1.初治宜口服阿莫西林。如当地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多见时,也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口服。
2.其他可选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第一代、第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3.青霉素过敏患者除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者外,确有用药指征时可慎用头孢菌素类。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常继发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以累及上颌窦者为多见。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两者约占病原菌的50%以上;卡他莫拉菌在成人和儿童中各约占病原菌的10%和20%;尚有少数为厌氧菌、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
【治疗原则】
1.初始治疗宜选用能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的抗菌药物。在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必要时再加以调整。
2.局部用血管收缩药,以利于鼻窦内脓液引流。
3.疗程10~14天,以减少复发。
【病原治疗】
抗菌药物的选用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相同。
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本病以病毒感染多见,多数病例为自限性。
【治疗原则】
1.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2.极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百日咳博德特菌或肺炎衣原体引起,此时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1.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或百日咳博德特菌引起者,可采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2.肺炎衣原体感染可用四环素或多西环素,或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可由环境污染、存在变应原或吸烟等许多因素引起。
【治疗原则】
1.伴痰量增加、脓性痰和气急加重等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的患者,可应用抗菌药物。
2.应选用能覆盖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药物。
3.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可根据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4.轻症患者给予口服药,病情较重者可用注射剂。
【病原治疗】
见表4.1。
表4.1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病原治疗
┏━━━━━━━━━┯━━━━━━━━━━━┯━━━━━━━━━━━━━┯━━━━━━━━━━━┓
┃ 病原 │ 宜选药物 │ 可选药物 │ 备注 ┃
┠─────────┼───────────┼─────────────┼───────────┨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复方磺胺甲噁唑,第一、二代│10%~40%菌株产酶 ┃
┃ │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口服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 │ ┃
┃ │林/克拉维酸 │ │ ┃
┠─────────┼───────────┼─────────────┼───────────┨
┃肺炎链球菌 │ │ │ ┃
┃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青霉素耐药率(中介及耐┃
┃ 青霉素中介及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 │药)在10%~40%左右 ┃
┠─────────┼───────────┼─────────────┼───────────┨
┃卡他莫拉菌 │复方磺胺甲噁唑,第一、│氟喹诺酮类,阿莫西林/克拉 │约90%菌株产酶 ┃
┃ │二代口服头孢菌素 │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 │ ┃
┠─────────┼───────────┼─────────────┼───────────┨
┃肺炎支原体 │大环内酯类 │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 │ ┃
┠─────────┼───────────┼─────────────┼───────────┨
┃肺炎衣原体 │大环内酯类 │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 │ ┃
┠─────────┼───────────┼─────────────┼───────────┨
┃肺炎克雷伯菌等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 │ ┃
┃肠杆菌科细菌 │ │ │ ┃
┗━━━━━━━━━┷━━━━━━━━━━━┷━━━━━━━━━━━━━┷━━━━━━━━━━━┛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时,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等;在病程长、重症、合并有全身基础疾病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见。
【治疗原则】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合并急性细菌感染时可予抗菌治疗,并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
【病原治疗】
见表4.2。
表4.2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病原治疗
┏━━━━━━━━━┯━━━━━━━━━━━━━━━━━━━┯━━━━━━━━━━━━━━━━┓
┃ 病原 │ 宜选药物 │ 可选药物 ┃
┠─────────┼───────────────────┼────────────────┨
┃流感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
┃ │舒巴坦 │ ┃
┃ │ │ ┃
┠─────────┼───────────────────┼────────────────┨
┃肺炎链球菌 │ │ ┃
┃ 青霉素敏感 │青霉素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
┃ 青霉素中介及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 ┃
┠─────────┼───────────────────┼────────────────┨
┃厌氧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氨苄西林/舒巴坦 │克林霉素,甲硝唑 ┃
┠─────────┼───────────────────┼────────────────┨
┃肺炎克雷伯菌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第四代头孢菌素 ┃
┃肠杆菌科细菌 │ │ ┃
┠─────────┼───────────────────┼────────────────┨
┃铜绿假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 │哌拉西林1氨基糖苷类,抗铜绿假单 ┃
┃ │ │胞菌头孢菌素1氨基糖苷类 ┃
┗━━━━━━━━━┷━━━━━━━━━━━━━━━━━━━┷━━━━━━━━━━━━━━━━┛
注:表中“1”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以下表格同)。
社区获得性肺炎
【治疗原则】
1.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见表4.3)。应选用能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药物,需要时加用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属等细胞内病原体有效的药物;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的病原菌亦可为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等。
2.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后应立即采取痰标本,做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应同时送血培养。
3.轻症患者可口服用药;重症患者选用静脉给药,待临床表现显著改善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1.经验治疗见表4.3。
2.明确病原体后,对经验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可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见表4.4。
表4.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治疗
┏━━━━━━━┯━━━━━━━━┯━━━━━━━━━━━━━━┯━━━━━━━━━━━━━━━━━┓
┃ 相伴情况 │ 病原 │ 宜选药物 │ 可选药物 ┃
┠───────┼────────┼──────────────┼─────────────────┨
┃不需住院,无基│肺炎链球菌,肺炎│青霉素;氨苄(阿莫)西林1大 │第一代头孢菌素1大环内酯类 ┃
┃础疾病,青年 │支原体,嗜肺军团│环内酯类 │ ┃
┃ │菌,流感嗜血杆菌│ │ ┃
┠───────┼────────┼──────────────┼─────────────────┨
┃不需住院,有基│同上;革兰阴性杆│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1大环 │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础疾病,老年 │菌;金葡菌 │内酯类 │1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1大环内酯类┃
┠───────┼────────┼──────────────┼─────────────────┨
┃需住院 │同上;革兰阴性杆│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1大环 │氟喹诺酮类1大环内酯类 ┃
┃ │菌,金葡菌 │内酯类,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 │ ┃
┃ │ │莫西林/克拉维酸1大环内酯类 │ ┃
┠───────┼────────┼──────────────┼─────────────────┨
┃重症患者 │同上;革兰阴性杆│第三代头孢菌素1大环内酯类, │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广谱青霉素┃
┃ │菌,金葡菌 │氟喹诺酮类1大环内酯类 │/ _内酰胺酶抑制剂或头孢菌素类1大环┃
┃ │ │ │内酯类 ┃
┗━━━━━━━┷━━━━━━━━┷━━━━━━━━━━━━━━┷━━━━━━━━━━━━━━━━━┛
表4.4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
┃ 病原 │ 宜选药物 │ 可选药物 │ 备注 ┃
┠──────┼───────────────┼──────────────────┼────────┨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氨苄(阿莫)西林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 ┃
┠──────┼───────────────┼──────────────────┼────────┨
┃流感嗜血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 │10%~40%的菌株┃
┃ │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 │产b内酰胺酶 ┃
┠──────┼───────────────┼──────────────────┼────────┨
┃肺炎支原体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多西环素 │ ┃
┠──────┼───────────────┼──────────────────┼────────┨
┃肺炎衣原体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 ,多西环素 │ ┃
┠──────┼───────────────┼──────────────────┼────────┨
┃军团菌属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 │ ┃
┠──────┼───────────────┼──────────────────┼────────┨
┃革兰阴性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_内酰胺类/_内酰胺酶抑制 │ ┃
┃ │ │剂 │ ┃
┠──────┼───────────────┼──────────────────┼────────┨
┃金葡菌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 │ ┃
┗━━━━━━┷━━━━━━━━━━━━━━━┷━━━━━━━━━━━━━━━━━━┷━━━━━━━━┛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的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
┃ 病原 │ 宜选药物 │ 可选药物 │ 备注 ┃
┠──────┼───────────────┼──────────────┼─────────┨
┃金葡菌 │ │ │ ┃
┠──────┼───────────────┼──────────────┼─────────┨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
┃ │ │霉素,克林菌素 │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
┃ │ │ │素类 ┃
┠──────┼───────────────┼──────────────┼─────────┨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 ┃
┃ │ │唑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 ┃
┃ │ │合,不宜单用 │ ┃
┠──────┼───────────────┼──────────────┼─────────┨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氟喹诺酮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 │ ┃
┃ │合氨基糖苷类 │复方,碳青霉烯类 │ ┃
┠──────┼───────────────┼──────────────┼─────────┨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b内 │通常需联合用药 ┃
┃ │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 ┃
┃ │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 ┃
┠──────┼───────────────┼──────────────┼─────────┨
┃不动杆菌属 │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 │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 │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 │巴坦 │ │糖苷类 ┃
┠──────┼───────────────┼──────────────┼─────────┨
┃真菌 │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 ┃
┠──────┼───────────────┼──────────────┼─────────┨
┃厌氧菌 │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 │甲硝唑 │ ┃
┃ │莫西林/克拉维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