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企业生产条件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失效]

  GB/T 19161 《包装容器中型刚性框架塑料箱》
  BB/T 0019 《包装容器方罐与扁圆罐》
  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
  JB/T 4735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JB/T 4745 《钛制焊接容器》
  JB/T 4780 《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
  QB/T 1233 《钢塑复合桶》
  其他相关国家标准
  三、生产条件评价的前提条件
  (一)已设立的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应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
  (二)新设立的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应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定通知书。
  (三)自有生产场地的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应持有土地使用证;租用场所、设施的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应持有租赁合同。
  (四)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须取得工业产品许可证;生产压力容器的企业,还应当取得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
  (五)若被评价的企业的主要生产工艺、设备、场所变动则需重新进行评价;企业进行转制、法定代表人变更应向省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四、生产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生产条件。
  (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定点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关于〈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定点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具备的条件。
  五、生产条件评价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
  1.评价机构应首先告知被评价单位评价工作的程序与内容。根据被评价单位的委托书,索取本导则第三条所列被评价单位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定通知书、土地使用证、租赁合同和相关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2.与被评价单位签订评价合同。
  3.组建评价组,了解被评价单位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
  (二)现场检查和评价
  1.查验被评价单位按本导则第三条的要求所提供文件或合同复印件的真实性。
  2.确定被评价企业可以生产的包装物、容器名称和类别。
  3.根据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实际,划分评价单元。
  4.根据评价单元的划分,对每个评价单元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内容见附录A。
  5.针对现场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对现场设施、装置、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6.对生产条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对策和措施。一般可以从下面两方面考虑:
  (1)管理方面(制度、组织、人员)的对策和措施;
  (2)场所、设施、装置、工艺与设备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7.编制生产条件评价报告。
  (三)针对不符合生产条件要求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和措施应进行复查,确认整改后已符合要求。
  六、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内容及要求
  (一)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内容
  1.生产条件评价的依据。
  2.被评价单位的基本情况。
  3.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单元的划分。
  4.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现场检查情况。
  5.分析评价。
  6.对生产条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对策和措施。
  7.整改情况的复查。
  8.评价结论。分为下列二种:
  (1)具备生产条件;
  (2)不具备生产条件。
  注:①附录A表中类别栏标注“A”的,属否决项。类别栏标注“B”的,属非否决项。
  ②根据现场实际确定的检查项目全部合格的,为具备生产条件。
  ③A项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不具备生产条件。
  ④B项中有5项以上不合格的,视为不具备生产条件;B项不合格的少于5项(含5项),但不超过实有B项总数的20%,为具备生产条件。
  ⑤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可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后由评价机构认定,能达到具备生产条件的,也视为具备生产条件。
  (二)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要求
  评价报告应内容全面,条理清楚,数据完整,查出的问题准确,提出的对策措施具体可行,评价结论客观公正。
  (三)生产条件评价报告的格式
  1.封面(见附录B)。
  2.生产条件评价机构资格证书复印件。
  3.委托单位、评价单位、项目负责人、评价组长、评价组成员、报告编制人、报告审核人(见附录C)。
  4.目录。
  5.正文。
  6.附件。包括:委托书复印件,被评价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定通知书复印件,土地使用证复印件,租用场所或设施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企业的租赁合同复印件。
  7.评价报告统一使用70克重的A4打印纸(附件除外)。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生产企业生产条件评价现场检查表




┏━━┯━━━━━━━━━━━━━━━━┯━━┯━━━━━━━┯━━┓
┃项目│检查内容            │类别│事实记录   │结论┃
┠──┼─┬──────────────┼──┼───────┼──┨
┃1产 │1.│①是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其职│A  │       │  ┃
┃品质│1 │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  │       │  ┃
┃量管│质│              │  │       │  ┃
┃理 │量│              │  │       │  ┃
┃  │管│              │  │       │  ┃
┃  │理│              │  │       │  ┃
┃  │体│              │  │       │  ┃
┃  │系│              │  │       │  ┃
┠──┼─┼──────────────┼──┼───────┼──┨
┃  │ │②是否建立体系文件并加以实施│A  │       │  ┃
┃  │ │和保持。体系文件是否齐全,运│  │       │  ┃
┃  │ │行是否有效         │  │       │  ┃
┠──┼─┼──────────────┼──┼───────┼──┨
┃  │ │③是否建立了适合本企业的质量│A  │       │  ┃
┃  │ │手册;质量文件是否覆盖了企业│  │       │  ┃
┃  │ │质量管理的各个过程     │  │       │  ┃
┠──┼─┼──────────────┼──┼───────┼──┨
┃  │ │④是否有必须的形成文件的程 │B  │       │  ┃
┃  │ │序、资源、记录,并加以实施和│  │       │  ┃
┃  │ │控制:1)要求的7个过程是否建│  │       │  ┃
┃  │ │立了程序文件;2)体系文件是 │  │       │  ┃
┃  │ │否得到实施和控制;3)有关场 │  │       │  ┃
┃  │ │合的体系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 │  │       │  ┃
┠──┼─┼──────────────┼──┼───────┼──┨
┃  │ │⑤是否建立了内部质量体系审核│B  │       │  ┃
┃  │ │制度,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实施。│  │       │  ┃
┃  │ │是否制定了内审制度,是否定期│  │       │  ┃
┃  │ │审查自己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  │       │  ┃
┠──┼─┼──────────────┼──┼───────┼──┨
┃  │ │⑥审核后是否编写了审核报告,│B  │       │  ┃
┃  │ │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通知│  │       │  ┃
┃  │ │责任部门。是否实施了内部审 │  │       │  ┃
┃  │ │核,审核报告、记录和纠正措施│  │       │  ┃
┃  │ │是否齐全          │  │       │  ┃
┠──┼─┼──────────────┼──┼───────┼──┨
┃  │1.│①领导层中是否指定一人负责质│B  │       │  ┃
┃  │2 │量管理工作,其职责和权限是否│  │       │  ┃
┃  │管│明确            │  │       │  ┃
┃  │理│              │  │       │  ┃
┃  │职│              │  │       │  ┃
┃  │责│              │  │       │  ┃
┠──┼─┼──────────────┼──┼───────┼──┨
┃  │ │②是否设置了质量管理机构或人│A  │       │  ┃
┃  │ │员,其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  │       │  ┃
┠──┼─┼──────────────┼──┼───────┼──┨
┃  │ │③是否把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分│B  │       │  ┃
┃  │ │解落实到各类人员,并组织实施│  │       │  ┃
┠──┼─┼──────────────┼──┼───────┼──┨
┃  │ │④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方│B  │       │  ┃
┃  │ │针和质量目标,各级人员是否掌│  │       │  ┃
┃  │ │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       │  ┃
┠──┼─┼──────────────┼──┼───────┼──┨
┃  │ │⑤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是否得│B  │       │  ┃
┃  │ │到贯彻实施。最高管理者是否参│  │       │  ┃
┃  │ │与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       │  ┃
┠──┼─┼──────────────┼──┼───────┼──┨
┃  │ │⑥质量管理制度、规定是否齐 │B  │       │  ┃
┃  │ │全;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质量│  │       │  ┃
┃  │ │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明确│  │       │  ┃
┠──┼─┼──────────────┼──┼───────┼──┨
┃  │ │⑦在质量管理制度中是否有相应│B  │       │  ┃
┃  │ │的考核办法,是否齐全、合理;│  │       │  ┃
┃  │ │是否严格执行        │  │       │  ┃
┠──┼─┼──────────────┼──┼───────┼──┨
┃  │ │⑧是否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物│B  │       │  ┃
┃  │ │品养护制度(原料、半成品、成│  │       │  ┃
┃  │ │品的养护、主要设备保养制度、│  │       │  ┃
┃  │ │化验监测设备的保养)    │  │       │  ┃
┠──┼─┼──────────────┼──┼───────┼──┨
┃  │ │⑨是否做到岗位操作规程齐全 │B  │       │  ┃
┃  │ │(做到每个操作岗位都有操作规│  │       │  ┃
┃  │ │程)            │  │       │  ┃
┠──┼─┼──────────────┼──┼───────┼──┨
┃  │ │⑩建立产品销售台帐,产品流向│B  │       │  ┃
┃  │ │及使用信息反馈相关资料是否至│  │       │  ┃
┃  │ │少保存一年         │  │       │  ┃
┠──┼─┼──────────────┼──┼───────┼──┨
┃2资 │2.│①是否具备满足生产需要的工作│A  │       │  ┃
┃源管│1 │场所、生产设施,并且是否维护│  │       │  ┃
┃理 │生│完好,是否运转正常     │  │       │  ┃
┃  │产│              │  │       │  ┃
┃  │设│              │  │       │  ┃
┃  │施│              │  │       │  ┃
┠──┼─┼──────────────┼──┼───────┼──┨
┃  │2.│①是否具有《危险化学品包装 │A  │       │  ┃
┃  │2 │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中│  │       │  ┃
┃  │设│规定的必备的生产设备与工艺装│  │       │  ┃
┃  │备│备(见表1);生产设备与工艺 │  │       │  ┃
┃  │工│装备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  │       │  ┃
┃  │艺│              │  │       │  ┃
┠──┼─┼──────────────┼──┼───────┼──┨
┃  │ │②设备与工艺装备的性能和精度│A  │       │  ┃
┃  │ │是否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 │  │       │  ┃
┠──┼─┼──────────────┼──┼───────┼──┨
┃  │ │③主要设备是否维护完好、正常│A  │       │  ┃
┃  │ │运转,是否有超负荷、漏水、漏│  │       │  ┃
┃  │ │油现象;是否建立了设备操作规│  │       │  ┃
┃  │ │程并张贴上墙        │  │       │  ┃
┠──┼─┼──────────────┼──┼───────┼──┨
┃  │ │④是否建立档案及台账,技术资│A  │       │  ┃
┃  │ │料是否齐全。账物是否相符  │  │       │  ┃
┠──┼─┼──────────────┼──┼───────┼──┨
┃  │ │⑤各工序的工装、模具是否齐全│B  │       │  ┃
┃  │ │完备,并有关键件的部件,备品│  │       │  ┃
┃  │ │备件是否账物相符;备品备件是│  │       │  ┃
┃  │ │否建立台账,且账物相符,并能│  │       │  ┃
┃  │ │满足生产需要        │  │       │  ┃
┠──┼─┼──────────────┼──┼───────┼──┨
┃  │2.│①是否按《危险化学品包装物、│A  │       │  ┃
┃  │3 │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中规定│  │       │  ┃
┃  │检│配置满足生产需要的检测条件和│  │       │  ┃
┃  │测│设备、仪器(见表1),其准确 │  │       │  ┃
┃  │设│性和精确度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       │  ┃
┃  │备│是否按规定请计量部门对检验设│  │       │  ┃
┃  │ │备进行检验         │  │       │  ┃
┠──┼─┼──────────────┼──┼───────┼──┨
┃  │ │②计量仪器是否制定了校准制度│A  │       │  ┃
┃  │ │和计划,按时校准,并做好记录│  │       │  ┃
┠──┼─┼──────────────┼──┼───────┼──┨
┃  │ │③对未列入计量规定的检测设备│A  │       │  ┃
┃  │ │是否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检│  │       │  ┃
┃  │ │验规程           │  │       │  ┃
┠──┼─┼──────────────┼──┼───────┼──┨
┃  │2.│①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是否具有│B  │       │  ┃
┃  │4 │一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理│  │       │  ┃
┃  │人│知识:1)安全生产法、产品质 │  │       │  ┃
┃  │员│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对企业│  │       │  ┃
┃  │要│的要求(如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产│  │       │  ┃
┃  │求│品质量的责任和义务等);2) │  │       │  ┃
┃  │ │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在安全生产│  │       │  ┃
┃  │ │和产品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作 │  │       │  ┃
┃  │ │用;是否具有专业技术知识: │  │       │  ┃
┃  │ │1)产品标准、主要性能指标  │  │       │  ┃
┃  │ │等;2)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检 │  │       │  ┃
┃  │ │验要求等          │  │       │  ┃
┠──┼─┼──────────────┼──┼───────┼──┨
┃  │ │②是否设立管理者代表并具有足│B  │       │  ┃
┃  │ │够的权利实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  │       │  ┃
┃  │ │量保证工作         │  │       │  ┃
┠──┼─┼──────────────┼──┼───────┼──┨
┃  │ │③技术人员(技师、中级职称以│B  │       │  ┃
┃  │ │上)是否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并│  │       │  ┃
┃  │ │具有基本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管│  │       │  ┃
┃  │ │理知识;数量是否能满足生产需│  │       │  ┃
┃  │ │要(总数不少于5人,比例不低 │  │       │  ┃
┃  │ │于10%)          │  │       │  ┃
┠──┼─┼──────────────┼──┼───────┼──┨
┃  │ │④工人是否能看懂相关技术文件│B  │       │  ┃
┃  │ │(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等)并│  │       │  ┃
┃  │ │能熟练地操作设备;数量是否能│  │       │  ┃
┃  │ │满足生产需要        │  │       │  ┃
┠──┼─┼──────────────┼──┼───────┼──┨
┃  │ │⑤是否建立人员培训制度,是否│B  │       │  ┃
┃  │ │每年都制定培训计划,针对不同│  │       │  ┃
┃  │ │层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  │       │  ┃
┠──┼─┼──────────────┼──┼───────┼──┨
┃  │ │⑥培训后是否做好小结、保存好│B  │       │  ┃
┃  │ │资料和考核纪录       │  │       │  ┃
┠──┼─┼──────────────┼──┼───────┼──┨
┃  │ │⑦上岗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考核,│B  │       │  ┃
┃  │ │合格后上岗         │  │       │  ┃
┠──┼─┼──────────────┼──┼───────┼──┨
┃  │ │⑧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取得相应资│B  │       │  ┃
┃  │ │质,资质证书是否齐全    │  │       │  ┃
┠──┼─┼──────────────┼──┼───────┼──┨
┃3技 │3.│①是否有产品质量标准(国家标│A  │       │  ┃
┃术文│1 │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是│  │       │  ┃
┃件管│技│否严格贯彻执行现行有效标准 │  │       │  ┃
┃理 │术│              │  │       │  ┃
┃  │标│              │  │       │  ┃
┃  │准│              │  │       │  ┃
┠──┼─┼──────────────┼──┼───────┼──┨
┃  │ │②制定的产品主要技术标准是否│B  │       │  ┃
┃  │ │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否在标│  │       │  ┃
┃  │ │准化部门备案        │  │       │  ┃
┠──┼─┼──────────────┼──┼───────┼──┨
┃  │3.│①设计文件的绘制、标注、技术│B  │       │  ┃
┃  │2 │指标、编号、图面质量等是否符│  │       │  ┃
┃  │设│合设计标准和规定要求(尺寸、│  │       │  ┃
┃  │计│公差、技术要求等是否明确、合│  │       │  ┃
┃  │文│理,符合规定要求);设计文件│  │       │  ┃
┃  │件│的签署、更改手续是否完备  │  │       │  ┃
┠──┼─┼──────────────┼──┼───────┼──┨
┃  │ │②设计文件是否完整、齐全,是│B  │       │  ┃
┃  │ │否按目录装订成册      │  │       │  ┃
┠──┼─┼──────────────┼──┼───────┼──┨
┃  │ │③设计文件的统一性。1)图样 │B  │       │  ┃
┃  │ │和技术文件是否统一,底图、蓝│  │       │  ┃
┃  │ │图、实物是否一致;2)技术、 │  │       │  ┃
┃  │ │质检、车间等部门使用的同编号│  │       │  ┃
┃  │ │技术文件是否一致      │  │       │  ┃
┠──┼─┼──────────────┼──┼───────┼──┨
┃  │3.│①是否有各种工艺文件的明细 │B  │       │  ┃
┃  │3 │表,并与实际工艺文件相符  │  │       │  ┃
┃  │工│              │  │       │  ┃
┃  │艺│              │  │       │  ┃
┃  │文│              │  │       │  ┃
┃  │件│              │  │       │  ┃
┠──┼─┼──────────────┼──┼───────┼──┨
┃  │ │②工艺文件是否正确、完整、统│B  │       │  ┃
┃  │ │一。1)工艺图纸、工艺卡片或 │  │       │  ┃
┃  │ │工艺守则应能正确指导生产,并│  │       │  ┃
┃  │ │保证产品满足图纸要求;2)应 │  │       │  ┃
┃  │ │有主要的工装、模具图纸和主要│  │       │  ┃
┃  │ │材料消耗;3)各部门使用的工 │  │       │  ┃
┃  │ │艺文件是否一致,签署、更改手│  │       │  ┃
┃  │ │续是否正规完备       │  │       │  ┃
┠──┼─┼──────────────┼──┼───────┼──┨
┃  │3.│①是否制定文件控制程序(规定│B  │       │  ┃
┃  │4 │文件的批准、发布、更改、回 │  │       │  ┃
┃  │文│收、归档的方法和手续);是否│  │       │  ┃
┃  │件│有质量文件的发放、更改纪录,│  │       │  ┃
┃  │管│并有效实施         │  │       │  ┃
┃  │理│              │  │       │  ┃
┠──┼─┼──────────────┼──┼───────┼──┨
┃  │ │②是否及时撤销作废文件,保证│B  │       │  ┃
┃  │ │各场所使用有效文件。    │  │       │  ┃
┠──┼─┼──────────────┼──┼───────┼──┨
┃  │ │③是否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B  │       │  ┃
┃  │ │负责技术文件        │  │       │  ┃
┠──┼─┼──────────────┼──┼───────┼──┨
┃  │ │④设计文件、制造文件(制造过│  │       │  ┃
┃  │ │程中的相关控制)等技术文件的│  │       │  ┃
┃  │ │归档是否真实、完整,并符合国│  │       │  ┃
┃  │ │家标准、规程规范      │  │       │  ┃
┠──┼─┼──────────────┼──┼───────┼──┨
┃4采 │4.│①是否制定了采购原、辅材料、│B  │       │  ┃
┃购质│1 │零配件的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度,│  │       │  ┃
┃量管│采│内容是否完整、合理     │  │       │  ┃
┃理 │购│              │  │       │  ┃
┃  │制│              │  │       │  ┃
┃  │度│              │  │       │  ┃
┠──┼─┼──────────────┼──┼───────┼──┨
┃  │ │②如有外协加工等委托项目,是│B  │       │  ┃
┃  │ │否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       │  ┃
┃  │ │内容是否合理完善      │  │       │  ┃
┠──┼─┼──────────────┼──┼───────┼──┨
┃  │4.│①是否制定供方评价准则;是否│B  │       │  ┃
┃  │2 │按规定对供方进行评价,选择合│  │       │  ┃
┃  │供│格供方,在合格供方采购,以保│  │       │  ┃
┃  │方│证采购质量         │  │       │  ┃
┃  │选│              │  │       │  ┃
┃  │择│              │  │       │  ┃
┠──┼─┼──────────────┼──┼───────┼──┨
┃  │ │②是否保存原、辅材料、零配件│B  │       │  ┃
┃  │ │的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与供货、│  │       │  ┃
┃  │ │协作质量记录        │  │       │  ┃
┠──┼─┼──────────────┼──┼───────┼──┨
┃  │ │③是否对供方和外协方进行质量│B  │       │  ┃
┃  │ │控制            │  │       │  ┃
┠──┼─┼──────────────┼──┼───────┼──┨
┃  │4.│①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和资料制定│B  │       │  ┃
┃  │3 │了采购工作管理制度。是否有采│  │       │  ┃
┃  │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清单、│  │       │  ┃
┃  │购│合同)           │  │       │  ┃
┃  │文│              │  │       │  ┃
┃  │件│              │  │       │  ┃
┠──┼─┼──────────────┼──┼───────┼──┨
┃  │ │②采购计划实施前是否有具有资│B  │       │  ┃
┃  │ │格的人员审批签字;采购计划是│  │       │  ┃
┃  │ │否明确了验收规定      │  │       │  ┃
┠──┼─┼──────────────┼──┼───────┼──┨
┃  │ │③是否根据正式批准的采购文件│B  │       │  ┃
┃  │ │进行采购          │  │       │  ┃
┠──┼─┼──────────────┼──┼───────┼──┨
┃  │4.│①是否对原、辅材料、零配件及│B  │       │  ┃
┃  │4 │外协件质量检验或验证做出规定│  │       │  ┃
┃  │采│              │  │       │  ┃
┃  │购│              │  │       │  ┃
┃  │验│              │  │       │  ┃
┃  │证│              │  │       │  ┃
┠──┼─┼──────────────┼──┼───────┼──┨
┃  │ │②是否按规定进行检验或验证,│B  │       │  ┃
┃  │ │并保留记录         │  │       │  ┃
┠──┼─┼──────────────┼──┼───────┼──┨
┃5过 │5.│①是否制定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B  │       │  ┃
┃程质│1 │办法,内容是否完善可行;是否│  │       │  ┃
┃量管│工│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  │  │       │  ┃
┃理 │艺│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②职工是否严格执行工艺管理制│B  │       │  ┃
┃  │ │度,是否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  │       │  ┃
┃  │ │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作业  │  │       │  ┃
┠──┼─┼──────────────┼──┼───────┼──┨
┃  │5.│①是否对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或产│B  │       │  ┃
┃  │2 │品关键特性进行质量控制;是否│  │       │  ┃
┃  │质│在生产工艺流程图上标出关键质│  │       │  ┃
┃  │量│量控制点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②是否制定了关键质量控制点操│B  │       │  ┃
┃  │ │作控制程序,其内容是否完整;│  │       │  ┃
┃  │ │是否依据程序实施质量控制  │  │       │  ┃
┠──┼─┼──────────────┼──┼───────┼──┨
┃  │ │③过程质量控制记录是否完整及│B  │       │  ┃
┃  │ │时             │  │       │  ┃
┠──┼─┼──────────────┼──┼───────┼──┨
┃  │5.│①对产品质量不易或不能经济地│B  │       │  ┃
┃  │3 │进行验证的特殊过程(如罐体焊│  │       │  ┃
┃  │特│接等工序)是否事先进行了设备│  │       │  ┃
┃  │殊│认可和人员鉴定,对这些特殊工│  │       │  ┃
┃  │工│序生产企业要检查焊工、无损探│  │       │  ┃
┃  │程│伤等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有相应的│  │       │  ┃
┃  │质│资质            │  │       │  ┃
┃  │量│              │  │       │  ┃
┃  │控│              │  │       │  ┃
┃  │制│              │  │       │  ┃
┠──┼─┼──────────────┼──┼───────┼──┨
┃  │ │②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  │       │  ┃
┃  │ │操作与实施过程参数监控   │  │       │  ┃
┠──┼─┼──────────────┼──┼───────┼──┨
┃6质 │6.│①是否制定了原、辅材料、半成│A  │       │  ┃
┃量检│1 │品、和成品质量检验方法与合格│  │       │  ┃
┃验 │检│标准            │  │       │  ┃
┃  │验│              │  │       │  ┃
┃  │管│              │  │       │  ┃
┃  │理│              │  │       │  ┃
┠──┼─┼──────────────┼──┼───────┼──┨
┃  │ │②是否有质量检验机构和专  │B  │       │  ┃
┃  │ │(兼)职检验人员,是否独立行│  │       │  ┃
┃  │ │使权力;是否制定了质量检验管│  │       │  ┃
┃  │ │理制度以及检验、试验、计量设│  │       │  ┃
┃  │ │备管理制度         │  │       │  ┃
┠──┼─┼──────────────┼──┼───────┼──┨
┃  │ │③如有委托检验项目,是否委托│B  │       │  ┃
┃  │ │有合法地位的检验机构;是否签│  │       │  ┃
┃  │ │订了正式的委托检验合同   │  │       │  ┃
┠──┼─┼──────────────┼──┼───────┼──┨
┃  │6.│①是否制定了进货检验制度,是│B  │       │  ┃
┃  │2 │否按规定进行检验,是否对其检│  │       │  ┃
┃  │进│验情况进行记录       │  │       │  ┃
┃  │货│              │  │       │  ┃
┃  │检│              │  │       │  ┃
┃  │验│              │  │       │  ┃
┠──┼─┼──────────────┼──┼───────┼──┨
┃  │6.│①是否制定了生产实现过程的检│B  │       │  ┃
┃  │3 │验制度和方法,包括首检、自 │  │       │  ┃
┃  │过│检、互检、巡检等有关人员都要│  │       │  ┃
┃  │程│按此执行;是否按规定进行检 │  │       │  ┃
┃  │检│验,记录是否齐全      │  │       │  ┃
┃  │验│              │  │       │  ┃
┠──┼─┼──────────────┼──┼───────┼──┨
┃  │ │②对产品的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B  │       │  ┃
┠──┼─┼──────────────┼──┼───────┼──┨
┃  │ │③检验不合格的产品,是否做出│B  │       │  ┃
┃  │ │了相应的规定;按规定进行返 │  │       │  ┃
┃  │ │工、返修后是否重新进行了检验│  │       │  ┃
┠──┼─┼──────────────┼──┼───────┼──┨
┃  │6.│①是否按产品标准要求制定了检│A  │       │  ┃
┃  │4 │验、包装和标识规定     │  │       │  ┃
┃  │出│              │  │       │  ┃
┃  │厂│              │  │       │  ┃
┃  │检│              │  │       │  ┃
┃  │验│              │  │       │  ┃
┠──┼─┼──────────────┼──┼───────┼──┨
┃  │ │②产品出厂检验和试验是否符合│B  │       │  ┃
┃  │ │规定要求,并出具产品检验合格│  │       │  ┃
┃  │ │证             │  │       │  ┃
┠──┼─┼──────────────┼──┼───────┼──┨
┃  │ │③产品包装和标识是否符合规定│B  │       │  ┃
┃  │ │要求            │  │       │  ┃
┠──┼─┼──────────────┼──┼───────┼──┨
┃  │6.│①是否制定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B  │       │  ┃
┃  │5 │程序            │  │       │  ┃
┃  │纠│              │  │       │  ┃
┃  │正│              │  │       │  ┃
┃  │和│              │  │       │  ┃
┃  │预│              │  │       │  ┃
┃  │防│              │  │       │  ┃
┃  │措│              │  │       │  ┃
┃  │施│              │  │       │  ┃
┠──┼─┼──────────────┼──┼───────┼──┨
┃  │ │②对已出现的不合格品是否分析│B  │       │  ┃
┃  │ │其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       │  ┃
┃  │ │并组织实施         │  │       │  ┃
┠──┼─┼──────────────┼──┼───────┼──┨
┃7  │7.│① 是否有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 │A  │       │  ┃
┃安全│1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  │       │  ┃
┃生产│ │              │  │       │  ┃
┃管理│安│              │  │       │  ┃
┃  │全│              │  │       │  ┃
┃  │生│              │  │       │  ┃
┃  │产│              │  │       │  ┃
┃  │管│              │  │       │  ┃
┃  │理│              │  │       │  ┃
┃  │组│              │  │       │  ┃
┃  │织│              │  │       │  ┃
┠──┼─┼──────────────┼──┼───────┼──┨
┃  │ │②生产车间及仓库是否确定了一│A  │       │  ┃
┃  │ │名主要负责人为安全负责人  │  │       │  ┃
┠──┼─┼──────────────┼──┼───────┼──┨
┃  │ │③企业领导人中,主要负责人和│A  │       │  ┃
┃  │ │安全管理人员是否经安全生产监│  │       │  ┃
┃  │ │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上岗│  │       │  ┃
┃  │ │资格;其他从业人员是否有相应│  │       │  ┃
┃  │ │的安全生产培训资格证书   │  │       │  ┃
┠──┼─┼──────────────┼──┼───────┼──┨
┃  │7.│①企业是否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A  │       │  ┃
┃  │2 │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包括│  │       │  ┃
┃  │安│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  │       │  ┃
┃  │全│员在内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  │       │  ┃
┃  │生│              │  │       │  ┃
┃  │产│              │  │       │  ┃
┃  │管│              │  │       │  ┃
┃  │理│              │  │       │  ┃
┃  │制│              │  │       │  ┃
┃  │度│              │  │       │  ┃
┠──┼─┼──────────────┼──┼───────┼──┨
┃  │ │② 企业是否有健全的安全生产 │A  │       │  ┃
┃  │ │管理制度(有包括教育培训、防│  │       │  ┃
┃  │ │火、检修、安全检查、仓库管 │  │       │  ┃
┃  │ │理、事故报告管理制度)   │  │       │  ┃
┠──┼─┼──────────────┼──┼───────┼──┨
┃  │ │③是否制定了各岗位安全操作规│A  │       │  ┃
┃  │ │程(生产、装卸搬运、运输等岗│  │       │  ┃
┃  │ │位有无健全的操作规程并建档和│  │       │  ┃
┃  │ │悬挂明显位置)       │  │       │  ┃
┠──┼─┼──────────────┼──┼───────┼──┨
┃  │ │④ 企业是否制定了事故应急救 │A  │       │  ┃
┃  │ │援预案,有无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       │  ┃
┠──┼─┼──────────────┼──┼───────┼──┨
┃  │ │⑤企业近三年来有无重特大安全│A  │       │  ┃
┃  │ │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  │       │  ┃
┗━━┷━┷━━━━━━━━━━━━━━┷━━┷━━━━━━━┷━━┛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