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合肼市场价格持续下降,尽管国内水合肼产业采取了很多控制成本的措施,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但是仍然连年亏损。2002年,国内产业水合肼产品的销售量比2000年增长了74.56%,但是由于销售价格降低5.06%,国内产业销售收入只增长56.88%。同期,尽管国内产业单位生产成本降低了27.60%,但因销售量的大幅度增长,销售成本和期间费用分别增加了26.12%和39.27%。因此,水合肼市场价格的不断降低,导致了国内产业在调查期内入不敷出,难以摆脱连年亏损的困境。
其次,在进口数量方面,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6351.71吨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7509.80吨,2003年上半年的进口量已经达到5469.22吨,维持了其在中国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由于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和市场份额较大,因此其价格对中国市场价格有足够的带动能力。进口被调查产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使国内产业水合肼产品的价格也不得不相应调整,进而把中国水合肼市场价格压低。另一方面,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大量增加,使国内产业的市场份额始终没有显著的扩大,无法充分利用生产能力。
证据表明,被调查产品的大量低价进口是国内产业实质损害的原因。被调查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向中国大量低价出口水合肼,使中国国内水合肼产业长期亏损,投资得不到收益,融资发生困难,开工率较低,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产业成长受到明显抑制。
(二)其他可能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因素分析
调查机关还对除被调查产品外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损害的其他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主要证据如下:
1、原产于其他国家(地区)的进口水合肼产品的影响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调查期内,自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进口的水合肼占我国水合肼总进口量的绝大部分。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向我国出口的水合肼产品占我国同类产品总进口量的比例,在调查期内的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99.91%、98.70%和99.79%,2003年1-6月为99.97%。证据表明,在调查期内,原产于其他国家(地区)的水合肼对中国市场出口的数量是微量的,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国内产业造成影响。
2、中国国内水合肼需求状况
调查期内,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水合肼下游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中国市场对水合肼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为国内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国内水合肼产业所受的损害不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因素所造成的。
3、中国国内水合肼消费模式的变化
根据可获得的证据材料,没有发现其他产品可替代水合肼作为目前主要下游产品如医药、农药、染料、发泡剂等的原料,不存在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国内水合肼需求的萎缩。因此,中国国内水合肼消费模式没有变化,对国内产业也没有不利影响。
4、国内外水合肼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状况
虽然日本、韩国、美国和法国在调查期内向中国低价出口水合肼,但是国内产业与国外生产者之间没有采取限制贸易的措施。国内外水合肼生产者都在利用中国迅速增长的需求拓展各自的市场份额,他们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正当竞争,没有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5、水合肼产业技术发展状况
水合肼产品自诞生以来,技术更新发展较快,生产工艺从早先的拉西法和尿素法逐步发展到酮连氮法和过氧化氢法。进口被调查产品的生产主要采用酮连氮法和过氧化氢法,国内产业主要采用改进型尿素法。国内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回收利用副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有证据表明国内产业的技术进步减少了部分管理岗位,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体评价,水合肼产业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就业状况,但是从整体上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因此不是国内产业遭受损害的根本原因。
6、国内水合肼产业同类产品出口
调查期内,国内产业同类产品有微量出口,占国内产业销售量的比重在3%以下,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国内产业产生实质影响。
7、国内水合肼产业的管理状况
调查期内,国内水合肼产业的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等管理状况良好,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国内水合肼产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非但没有损害国内产业,相反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8、不可抗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