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加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管力度
23.1 积极采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风景名胜区动态遥感监管系统,实现动态化、可视化监测,提高监管能力,有效遏制风景名胜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23.2 建立风景名胜区信息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风景名胜区应针对本区资源特点,开展观测研究,并以研究成果为基础,落实保护措施。
23.3 加大风景名胜区科研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
23.4 建立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监察制度,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检查和监督。
六、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和居住环境质量
24.加强现代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24.1 住宅产业应以住房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通用部品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完善各类住宅建筑体系,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走住宅产业现代化道路。
24.2 积极发展住宅部品,建立住宅部品技术标准体系和部品认证制度,确保部品功能,为提高住宅建筑质量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要在模数协调指导下,逐步实现部品的系列化和通用化,提高部品的互换性、功能质量和规模经济效益。要开发和完善住宅部品的配套应用技术,组织编制住宅部品目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部品流通。
24.3 住宅建筑体系(主要包括结构、设备、管网等部分)应通过完善的设计、部品与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有序的现场施工,实现各部分的优化集成和整合。要紧密结合地理、气候特征,材料部品供应状况以及建设规模等具体条件,选择和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好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体系,达到住宅建设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效果。
24.4 农村及小城镇要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建材资源优势,发展低层和多层的各类混合结构住宅。鼓励城市设计、施工、生产企业为农民自建住房提供技术指导、设计图纸以及部品材料等,并利用网络技术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24.5 推广应用工业化装修技术,提高装修施工水平,实施新建住宅土建装修一体化,向消费者提供精装修商品房。
24.6 发展复合外墙技术,重点推广外保温技术、先进适用的隔热、防水、饰面技术和材料,提高外墙的功能质量。开发应用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保温、隔热、防水和装饰功能的坡屋面体系,提高和完善平屋面的保温防水性能。积极发展工业化生产的内隔断部品体系和应用技术。
24.7 开发应用整体厨卫及新型配套技术设备,开发定型化、配套化和系列化的厨卫产品,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24.8 各种管线应采取综合设计,相对集中,一次敷就。设立竖向管井(管束)区和水平管线区,开发管道墙,提高配管布管质量。
24.9 建立住宅产业化基地,积极研究开发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工厂生产、现场组装的工业化住宅生产技术。研究开发钢结构住宅体系和与之配套的部品及其应用技术。
24.10 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住宅与部品的生产、供应、销售,以及物业管理等领域积极开发应用信息技术,推进产业现代化进程。
24.11 稳步推进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不断完善住宅性能评定方法,提高住宅科技含量,引导市场主体开发高品质住宅。
25.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住区环境
25.1 建立建设用地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大气、水、声、光、热、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等)的量化评价制度。对住区用地的不利因素,要在规划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保证住区环境质量。
25.2 住区规划设计应与景观环境相和谐,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与地物,与城市周围环境协调,注意吸收传统与地方规划建筑精华,创造现代文明居住环境。
25.3 住区规划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要严格执行日照标准,优化住区风环境,遵守容积率和绿地率指标要求。对有害的污染源应清除或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隔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指标。
25.4 住区绿化应按乔、灌、草的合理比例配置,绿地面积要达到国家规定指标。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和空间绿化。
25.5 住区建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灾、救灾、消防等要求,设置相应的常规和应急设施。
25.6 合理组织住区内部交通,保障常规交通的便捷通畅。应按规范要求精心设置无障碍交通系统。应按规定比例配置足够的汽车停车位和自行车存放点,合理解决住区停车问题。
25.7 住区建设应按国家规定的指标设置完善的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公共服务等各项设施。开展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重视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
26.改善住宅性能,营造舒适、安全、卫生的室内环境
26.1 合理安排各功能空间,结构及设施、设备应科学选择,合理布置,做到结构安全,空间利用率高,使用灵活性大,适应远期改造的需要。
26.2 力争达到良好的住宅日照和自然通风条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间主要居室,四居室以上大套型至少有二间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26.3 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加强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控制,保障室内空气质量达标。厨房、卫生间应采用有防倒灌、串气措施的集中排气系统,有效控制空气污染。
26.4 建立住宅室内环境量化评价制度,保障室内环境质量和舒适度。对室内空气、噪声及各类有害物进行测定,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污染因素。
26.5 对尚在使用的老旧住房,提倡及时进行安全性检测和鉴定,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改造,同时改善室内环境。
七、推行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提高建筑技术整体水平
27.推行建筑工业化、现代化
27.1 以确保质量,提高功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目标,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材料、制品、设备的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供应,完善建筑结构与工艺体系,提高施工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优化建设全过程的组织管理,推广应用信息技术,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
27.2 建筑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原则,繁荣建筑创作。要着力研究建筑生态学,重视环境设计,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功能和质量。
27.3 建筑设计要与施工紧密配合,选择和发展先进适用和综合效益好的建筑结构、工艺体系和施工工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研究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合理结合与划分,可允许具有设计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施工图设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