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的通知

  18.4 重视地下空间防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制定灾害控制对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已有的防灾能力,研究“平战功能转换”技术,充分发挥城市各类地下工程设施的功效,建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18.5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与周边地层环境控制技术、特种掘进新机械、新工法,地下空间环境特性的综合评价与控制技术,地下工程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结构与支护技术,地下结构托换技术,变形控制技术,地下工程环境的测试、感知、控制技术和相关仪器设备。
  18.6 开展既有地下工程(包括人防工程)调查,建立地下工程信息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加固、改造,增强既有地下工程功能,并纳入统一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平时获得经济效益、抵御自然灾害,战时防御战争灾害的双重作用,使既有人防工程与地下室等工程设施能够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使用要求。
  18.7 研究制定鼓励和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规划、土地、房地产、民防四位一体”的一元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
  19.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19.1 城市防灾减灾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执行国家有关地震、火、风、洪水、地质破坏等五大灾种设防标准的基本要求。
  19.2 建立和完善城市各类灾害相互影响和并发的评价方法,加强对城市综合防灾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建立相互协调的各类灾害的设防标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19.3 开展地震、火灾、台风、洪水、地质破坏等灾害的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采用防灾设计、施工新技术,保证建(构)筑物达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定的设防目标。要特别重视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的防灾研究、设计与施工,并按重要性等级相应提高其设防标准。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也应按重要性等级相应提高其设防标准。加强对次生灾害的控制和防治。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事故检测、诊断、处理和保护技术,提高各类管线和网络的抗灾能力。
  19.4 完善既有建筑抗震能力的鉴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对城市既有重要建筑和基础设施应按不低于同类建筑和设施的设防要求进行防灾能力鉴定和评估,对在设计基准期内可能遭遇的灾害和造成的破坏损失进行预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迅速采取对策。对既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加固,应结合城市改造进行,避免仓促加固后再拆除。
  19.5 制定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受灾破坏程度和剩余安全度的鉴定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发展结构损伤检测、补强、加固技术,包括材料、机具、工艺和设计方法等。制定灾后排险救灾、修复预案和恢复重建方案。
  19.6 加强技术立法,完善城市防洪、工程结构与设施抗震、抗风和防火等防灾设计标准。对城市建筑和生命线工程设施应研究提出不同设防标准的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制定综合的城市防灾对策和防灾规划。防灾对策和防灾规划应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各城市应根据灾害危险性背景,编制不同灾种的专项规划。积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制定和完善防御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灾害的应变能力。
  19.7 编制(修订)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减灾系统,加强对开发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信息处理系统的支持,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水平。开展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基本情况调查,尽快建立城市财产清单和有关资料数据库。
  五、加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20.建立健全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分类管理
  20.1 建立有效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使具有重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的区域,包括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 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向更深、更广、更综合的层次发展。切实落实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固有状态的保护,建立健全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制及具有政府职能、界权统一的管理机构。
  20.3 开展风景名胜区系统和分类研究,认定各类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保护、规划、管理标准,实施分类指导。结合国家、省(区)市、区县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建立分级、分类、分区管理制度,制定保护、管理细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风景名胜区生态、社会、经济的综合功效。
  20.4 加强风景名胜区内各种工程建设、游览开发及经营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核心景区建设。借鉴国外论证环境允许变化的限度理论,确定风景名胜区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监控指标。旅游服务基地应在风景名胜区外围建设,经特许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的建设及经营活动,应实施规范化审批和管理。
  20.5 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并依法实施管理。
  21.抓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
  21.1 完成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对跨省(区)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应抓紧协调编制。资源较丰富和技术条件允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编制风景名胜体系规划,确保遗产资源及其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1.2 以风景名胜区内自然资源和人文价值的普查和评价为基础编制规划,确定保护的内容及利用原则,并据此考虑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布局和保护利用分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必须划定核心景区,明确规定核心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要求。
  21.3 严格依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核心区详细规划进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做好风景名胜区勘察定界,落实风景名胜区土地权属。对侵占、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查处。以风景名胜区资源特征和保护标准为基础,逐步开展风景名胜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1.4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城市规划区内的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其它专项规划应与保护规划协调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的保护,应强调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在保护区内严禁拆毁有价值的历史真迹和新建“仿古一条街”,当必须拆除而新建时应考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和历史文脉的传承。
  22.不断完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体系与技术标准
  22.1 加快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的建立,落实《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湿地公约》、《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献的要求。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法规。
  22.2 加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的编制力度,尽早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22.3 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专项法规。鼓励、支持和帮助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制定与经济发展协调的地方条例和保护管理实施细则,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