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加强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提高道路养护标准。推行城市道路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快速修补材料和工艺,研制开发路面使用性能动态测试实验设备、旧路面表层再生设备等。
15.10 重视城市桥梁的美学设计,桥梁建筑造型要与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处理好多样关系间的和谐统一。
15.11 加强桥梁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从设计、施工、管理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桥梁结构的耐久性。积极研究开发适应城市交通运营条件下桥梁快速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15.12 实现城市桥梁养护维修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养护标准,进一步发展桥梁的监测、检测和现代化的加固技术。
16.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6.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必须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加强垃圾产生、收集、清运和处置全过程管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防止环境污染。
16.2 高度重视防止和减少垃圾的产生。要限制过度包装,鼓励净菜上市,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产生。
16.3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应与垃圾处理工艺相衔接。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
16.4 鼓励开展对废纸、废金属、废电池、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鼓励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以及有机垃圾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制沼气等;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
16.5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要在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综合治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下,根据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和垃圾热值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其中之一或几种方式的适当组合。积极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
16.6 禁止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严格禁止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防止水体污染。医疗垃圾和其它有毒、有害废弃物,应建立独立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或运至专门的处理中心,严格禁止其进入生活垃圾。
16.7 开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国产化水平。着重研究开发填埋专用机具和人工防渗材料、填埋场渗沥水处理、填埋场封场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卫生填埋技术和成套设备,垃圾焚烧成套技术设备,焚烧烟气处理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设备,垃圾回收物品的低污染利用技术,有机垃圾厌氧消化人工制沼气技术,垃圾、废物分选技术设备,垃圾衍生燃料技术设备等。
17.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改善生态,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游憩休闲园地
17.1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状况,创造美好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园地,营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依托城市自然与地貌条件,发挥其作为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的独特优势,在城市范围内再造“第二自然”,形成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实体空间,协调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7.2 依法编制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按标准划定防护绿地、防灾避灾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绿地和原有树木、植被保护范围。要明确历史文物保护绿地、旅游活动绿地和公益性公园等不同绿地的性质,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制度,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
17.3 根据不同级别和类型公园的规模、特点,确定相应的服务半径,形成在城市内均匀分布的公园绿地系统。近期应着力加强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绿地建设,改善市中心区的环境生态质量。
17.4 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绿地建设标准,尽可能创造条件扩大绿地面积;特别要控制居住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创造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条件。
17.5 加强市区和郊区的河、湖、海岸、山坡、干道沿线等地的绿化建设,建立人行及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维持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整治优化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加大绿化力度;采取技术措施,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大力推进城郊绿化,严格维护城市绿化隔离地带;充分利用地形、水体、原有植被和历史文物等条件,努力使各种绿地相互沟通,形成贯穿城市的绿色网络和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17.6 按《佛罗伦萨宪章》规定的原则,保护管理好历史园林。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要继承、发展我国园林的优良传统,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方法,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实效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力求经济节约;重视研究国外工业废弃地和矿山迹地改造为绿色公园的经验,创造具有工业时代记忆,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园林新类型;重视植物造景;结合城市气候及土壤条件特点,规划培育园林绿化植物品种,设计、营造、抚育富于特色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成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努力创造园林绿地内的生态平衡条件和景观多样性。
17.7 加强园林植物引种、育种研究,丰富园林绿化植物材料,建立适合造园绿化的乡土植物苗圃,积极推广先进育苗技术。培育优质、适生和特性、抗性强的植物材料。在引进外来植物时,必须经过引种驯化实验,注重生态安全,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和逃逸。重视和加强园林植物保护的研究和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
17.8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对缓解城市热岛和促进城市气流良性循环的研究,绿地生态效益考核测算与统计技术的研究,提高城市绿地质量和生态效益。推广通气透水铺装材料技术,创造有利于树木生存的条件;积极推行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和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以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技术水平。
17.9 建立全国和地方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完善城市绿地监控系统。积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监控的数字化。
17.10 加强各级园林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园林绿化科学研究力度。
18.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18.1 大城市要逐步形成与地面建筑相结合的地下人流、物流的公共空间体系。
18.2 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规划、开发和建设地铁站区三维空间(地下、地面与空中),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客观需要与可能,结合地铁建设,优先规划建设地下街、地下车库、地下管线共同沟和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等。
18.3 做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的研究。重视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与质量;注重环境设计,研究解决地下空间的舒适性、方位感、安全感及耐久性等技术问题;应用数控技术、信息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施工技术装备与工法,实现良好的地下施工与环境保护控制;重视并推进信息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与管理各个环节的应用,提高地下空间整体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