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城市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效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经必要预处理的工业废水应纳入城市生活污水系统合并处理。根据污水水质和受纳水体功能,合理确定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相应处理标准。对远离城市排水系统的居民区、风景名胜区、度假村、疗养院、机场、经济开发区和独立工矿区等,可采用多种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方法就地处理污水,达标排放,并充分考虑处理后水的再生利用。
13.10 城市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应采用厌氧、好氧和堆肥等方法进行稳定化处理,也可采用卫生填埋方法予以妥善处置。
13.11 鼓励开发多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和设备,在安全、卫生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积极推行污水再生利用。
13.12 鼓励开发和推广节水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水型用水器具和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和设备。
13.13 加强城市供排水管网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强度高、水力条件好、施工简便、可靠程度高的新型管材和多种管道维护、更新技术和设备。
13.14 加强雨水回收与利用,鼓励开发海咸水淡化技术及设备,因地制宜地提高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13.15 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改造和装备城市供排水系统,提高系统服务质量、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14.强化城市燃气和供热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能源结构
14.1 城市燃气建设要坚持“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源”的方针,积极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洁净气源作为城市燃气气源。结合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城市要加快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城市燃气建设必须遵循安全、稳定、可靠的原则,保障供应。
14.2 加强管道输配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天然气管道输送压力,提高城市天然气管道输气能力。加强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特大城市和重要城市要考虑应急供气措施,提高抗故障能力。积极研究旧管道的利用和修复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燃气旧管网系统和储气设施。
14.3 扩大城市燃气用气领域,重视应用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实现安全、节能、经济和低污染应用。
14.4 推广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检漏技术,优化城市燃气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和供气水平。
14.5 逐步建立“跟踪监测—风险评估—计划性修复”的燃气管网综合管理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管网事故发生率。
14.6 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因地制宜地开发多种热源。以燃煤为主的城市,要继续发展和完善以热电联产为主、区域锅炉为辅的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有天然气资源的城市,可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和燃气轮机热电冷三联供;使用电供热时,要利用蓄热技术,提高峰谷电的利用能力。在集中供热不能覆盖的地区,要使用清洁能源,采用高效技术设备供热,严禁新建小型燃煤锅炉供热。
14.7 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垃圾、秸秆、热泵、地热、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积极推进核能供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14.8 提高输配管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使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强城市热力网输送和调节能力。提倡建设应用高参数(温度110-150℃,压力1.6-2.5MP)的热力网系统;建设环状管网、间接供热系统;大、中型热力网要建设多热源联合运行系统并推广采用联网运行仿真计算软件;为满足热计量和按需用热的要求,应使用变流量调节的运行方式,并对原有城市热力网进行技术改造;有条件的城市,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城市热力网生活热水和制冷系统。
14.9 逐步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的供热系统。研究适合国情和不同气候地区城市居民住宅的调节、控制、分户计量的采暖系统,研制开发生产热表、温控阀等有关调节、控制和计量设备。
14.10 热力网计算机监控系统应由监测为主逐步向控制为主发展,供热系统要实现信息化管理。
15.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15.1 编制或修编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认真开展城市交通综合调查,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交通预测分析方法,建立实用模型。编制或修编城市路网(等级、分布)结构规划、公共交通(轨道、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交通枢纽规模和分布规划、物流中心规模和分布规划、停车设施规模和分布规划等,形成功能明确、等级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
15.2 确定公共交通的合理结构。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城市公共交通应逐步形成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大运量公共汽(电)车为主要支线运载工具,辅以小型公交客车和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设施的结构框架。中等城市和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应逐步形成以大运量公共汽(电)车为骨干的公共客运系统。有条件的城市可发展主要行驶于地面的轻轨交通系统。在客运量很大、修建轨道交通条件又不成熟的城市,鼓励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RT)。山城、沿江河和滨海城市可发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轮渡、缆车、索道等)系统。
15.3 加快公共汽(电)车专用路或专用道建设。城市客流量大的主要道路应划定公共汽(电)车优先车道,加强港湾式公共汽(电)车停靠站建设;设有公共汽(电)车专用路、专用道及优先车道的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应体现公共汽(电)车优先通行原则。大力推广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分流设计,并匹配相应交通控制方式,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
15.4 重视研究交通规划、交通控制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加强城市交通结构定量化分析技术和分析精度研究;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要逐步建立不断更新的城市交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交通模型库;逐步建立智能化的公共交通运营调度系统,推广使用区域调度模式,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可靠度和评价技术研究,合理确定与城市安全密切相关的主通道布局,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增强城市道路网络防灾抗灾能力。
15.5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土地使用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协调,积极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加强施工技术研究。
15.6 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和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鼓励使用可靠性好的立体停车设备。大力推广停车场自动收费技术和停车诱导技术。大城市应加强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交通枢纽建设,完善配套的停车设施,方便其他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换乘。
15.7 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汽车的研制开发,鼓励低地板、高性能、低污染、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应用,逐步取代传统车型。
15.8 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的透水、防滑、耐久、低噪声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鼓励开发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和应用固体废弃物的城市道路修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