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评价所需的信息资料,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事故模拟,预测极端情况下事故的影响范围、最大损失,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概率,给出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
3)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量化的安全状态参数值,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
4)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与建议。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现状评价的结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安全管理制度,并按计划加以实施和检查。
5.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
安全现状评价工作程序一般包括:
1)前期准备;
2)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3)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5)确定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6)确定评价结论;
7)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完成。
5.1 前期准备
明确评价的范围,收集所需的各种资料,重点收集与现实运行状况有关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包括涉及到生产运行、设备管理、安全、职业危害、消防、技术检测等方面内容。评价机构依据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资料,按照确定的评价范围进行评价。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从以下方面收集:
1)工艺;
2)物料;
3)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情况;
4)设备相关资料;
5)管道;
6)电气、仪表自动控制系统;
7)公用工程系统;
8)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准;
10)相关的检测和检验报告。
安全现状评价所需主要资料清单见附录A。
5.2 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识别
应针对评价对象的生产运行情况及工艺、设备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危险性分析,确定主要危险部位、物料的主要危险特性,有无重大危险源,以及可以导致重大事故的缺陷和隐患。
5.3 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确定评价的模式及采用的评价方法。安全现状评价在系统生命周期内的生产运行阶段,应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化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安全检查表检查——危险指数评价——重大事故分析与风险评价——有害因素现状评价”依次渐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模式,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
通过定性、定量安全评价,重点对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控制方式、操作条件、物料种类与理化特性、工艺布置、总图、公用工程等内容,运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逐一分析,通过危险度与危险指数量化分析与评价计算,确定事故隐患部位、预测发生事故的严重后果,同时进行风险排序,结合现场调查结果以及同类事故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概率,运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重大事故模拟,模拟发生灾害性事故时的破坏程度和严重后果,为制定相应的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提供数据。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