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

  5.法律救助
  5.11 剖析典型案例,理解司法调节、行政复议在解决权益纠纷中的作用。
  5.12 归纳公民的诉讼权利,了解行政、民事、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
  5.13 评述具体案例中的证词和证据,确认举证对于诉讼成败的意义和作用。
  5.14 概述律师的职责和作用,解析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的意义和作用。
  [活动建议]
  1.选择土地承包经营、宅基地、农村集体土地、城市房屋、相邻地等案例,讨论城乡有关土地占有、使用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2.针对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的案例,讨论如何依法维护人格权。
  3.引用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较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针对履行合同中发生纠纷的案例,模拟一场法庭辩论。
  4.调查、收集当前青年恋爱和婚姻的行为观念,对照相关法规,对其观点和行为进行评估。
  5.分析几例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如物业管理、邻里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等,参照有关法规,做出自己的裁定。
  6.创设有关案情的情境,推选几位同学,试写一份控告或投诉书,演示投诉和诉讼程序,并在全班进行评议。
  (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现代科技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如经济、科技、环境伦理等,也需要认真面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探讨新的伦理问题,不仅是贯彻以德治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1.1 列举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2 列举不同职业道德规范,评判履行职业道德中的矛盾,概括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说明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3 列举反映夫妻、长幼、邻里之间关系的事例,说明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4 评析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借鉴国外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典型范例。
  1.5 归纳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明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阐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意义。
  2.辨析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要求
  2.6 解释市场经济中,自愿交往和交换的契约、信用关系,辨析欺诈行为的代价与后果,明确诚实守信的价值。
  2.7 评述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竞争,树立“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
  2.8 描述职业活动和职业精神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理解提供真实、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3.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3.9 评述科技发展与观念更新的关系,领会科技进步对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3.10 列举科技成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的事例,如核能开发、基因工程等,探究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应用科技成果是合乎道德的。
  3.11 了解在生命科学与技术方面正在取得的进展,如试管婴儿、代孕技术、克隆技术等,评析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冲突。
  3.12 了解在计算机与网络科技上正在取得的进展,列举信息选择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产生的问题,探讨对网络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规范。
  4.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伦理困惑
  4.13 考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印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
  4.14 列举自然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伦理意义上解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15 列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事例,评议世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争议。
  [活动建议]
  1.收集突发“非典”时期的有关报道,共同归纳面临危难时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与重点。
  2.模拟不同职业工作中发生纠纷的情景,扮演职业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如医生与患者、司售人员与乘客、公务员与群众等,探讨面对纠纷时恪守职业道德的行为表现。
  3.围绕两种命题:一种是“参与”的公平,一种是“结果”的公平,搜集生活中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事例。
  4.选择一些当前存在的伦理矛盾和冲突,收集有关资料,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评价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各自不同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而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要更为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
  6.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