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商务部公告2003年第50号--对原产于俄罗斯、韩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四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冷轧板卷反倾销调查的终裁决定

  综合以上情况,调查机关认为对来自韩国被调查产品不应排除在累积评估之外。
  (二)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认定
  调查机关对中国大陆产业所受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主要事实和证据如下:
  1.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和占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
  (1)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扣除用于马口铁生产的冷轧板卷的进口数量,被诉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被调查产品的总量,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为3419350吨、3755782吨、4068363吨,1999年、2000年、2001年分别比上年增长70.51%、9.84%、8.32%,调查期内年平均增长率为26.59%。调查期第一年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就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之后一直呈上升趋势。
  (2)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占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呈上升趋势。1999年、2000年、2001年从被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6.17%、35.06%、37.91%。调查期第一年被调查产品占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增加了7.98个百分点,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总体呈上升趋势。
  2、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及其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1)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扣除用于马口铁生产的冷轧板卷进口数量和金额,被诉国家和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被调查产品的进口加权平均价格,1999年、2000年、2001年每吨分别为327.73美元、362.48美元、332.42美元, 1999年、2000、2001年分别比上年下降14.28%、上升10.60%、下降8.29%,年平均下降幅度为4.55%。在调查期初1999年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4.28%,2000年进口价格有较大幅度回升,幅度为10.60%,但仍没有恢复到1999年以前的水平,2001年进口价格比2000年又有较大幅度下降,降幅为8.29%。尤其是在倾销调查期的2001年进口价格持续下降,2001年1-4季度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每吨分别为349.46美元、339.33美元、323.14美元、317.69美元,2、3、4季度分别比上季度下降2.9%、4.77%、1.69%,季度平均下降幅度为3.13%。
  (2)被调查产品的进口价格下降导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下降。2001年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下降较为明显,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产生大幅度压低作用,导致同类产品加权平均销售价格2001年比2000年下降13.97%,比1999年下降了1.6%,为调查期内的最低价。在2001年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同类产品价格也一路下滑,2001年同类产品加权平均销售价格2、3、4季度分别比上季度下降了3.29%、5.07%和10.86%,季度平均降幅达6.47%。
  3、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产业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
  (1)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产量和销售量的增长受到抑制。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同类产品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7.63%、6.13%、5.77%,调查期内年平均增长9.71%,同期销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6.47%、5.04%、5.56%,调查期内年平均增长8.9%,而同期中国大陆表观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2.86%、13.33%、0.18%,调查期内年平均增长14.69%。同类产品产量比表观消费量平均增幅低4.98个百分点;销售量比表观消费量平均增幅低5.79个百分点。上述情况表明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产量和销售量的增长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初裁后俄罗斯玛格尼特戈斯克钢铁开放式股份公司评论认为,中国大陆产业产量和销售量增长受到抑制是由于产能限制或是出口大幅下降。调查机关认为,中国大陆产业的产量和销售量虽有所增长,但产能利用率在调查期内维持在大约80%左右的水平而且略有下降,现有生产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1999、2000和2001年的中国大陆总出口量分别为16万吨、21万吨和26万吨左右,保持增长态势。以上事实说明,本案并不存在应诉企业所称中国大陆产业的产量和销售量增长受到抑制是由于产能限制或是中国大陆产业出口下降的情况。
  (2)市场份额下降。1999年、2000年、2001年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分别为44.99%、41.70%、43.94%。调查期初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大量增加,被调查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市场份额下降,下降了6.33个百分点,之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又有所下降。
  (3)期末库存量大幅度增加。1999年、2000年、2001年同类产品期末库存量分别比上年增加2.24%、17.63%、43.38%,调查期内年均增长19.92%,尤其是2000年和2001年库存量增加较大。
   (4)设备利用率有所下降。1999年、2000年、2001年同类产品设备利用率分别为82.20%、80.65%、78.86%,呈现下降势头,在表观消费量大量增长的前提下,现有产能却未得到有效发挥。
  (5)税前利润先升后降,后期呈明显下降趋势。同类产品税前利润2000年比1999年增长了51%,但2001年却明显下降,比2000年下降了41%,比1999年下降了11.48%,2001年为调查期内利润最低年份。自2001年3季度开始,税前利润持续下降,2001年3、4季度分别上季度下降41.83%、83.32%,4季度较1季度利润减少90%,季度平均降幅达到53.51%。调查机关考察了影响税前利润的各相关指标,如销售量、销售价格、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的变化情况,2001年在销售量比上年增长,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均比上年降低的前提下,销售收入反而减少,税前利润明显下降,原因在于销售价格直线下降。由此可见,税前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是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销售价格的下降。
  (6)投资收益率先升后降,后期呈下降趋势。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1999年、2000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16和3.24个百分点,但2001年却比2000年下降了3.99个百分点。税前利润的下降是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的直接原因。
  (7)现金净流量先升后降,后期呈下降趋势。同类产品的现金净流量1999年、2000年都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却出现大幅度下降,比2000年下降了18.66%。
  (8)中国大陆产业生产能力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增长。调查期内随着中国大陆表观消费量的大幅增长,中国大陆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使总的生产能力有所扩大,生产能力年平均增长率为8.18%,但低于同期中国大陆表观消费量14.69%的年平均增长率,更低于从被诉国家和地区进口被调查产品数量26.59%的年平均增长率。同类产品生产能力扩大,产量、销售量的绝对数量虽然增长,但效益却在下滑。
  (9)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同类产品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增长19.34%、9.52%、19.95%,表明中国大陆产业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一直在提高。
  (10)人均年工资呈上升趋势。1999年、2000年、2001年生产同类产品职工人均年工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0%、20%、18%。表明中国大陆产业人均年工资水平逐年提高。
  (11)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2000年和2001生产同类产品职工就业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5.65%、17.89%,就业人数逐年下降。
  (12)筹措资金或投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筹资或投资能力并无明显提高,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大陆产业筹措资金或投资能力受到明显影响。
  (13)除一家公司以外,被诉国家和地区有关公司倾销幅度较大,足以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4、被调查产品出口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和库存情况
  调查机关根据收回的被诉国家和地区15户国外(地区)生产者调查问卷答卷数据了解到,15户国外(地区)生产者2001年总生产能力为2933万吨,总产量为2741万吨,期末库存量为86万吨,总出口量为976万吨,其中向中国大陆出口量为406万吨,占其总出口量的41%以上。仅从15户国外(地区)生产者的数据看,被诉国家和地区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对中国大陆出口量占其总出口量的比例较大,其出口对中国大陆市场的依存程度较高,对中国大陆出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较大。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